如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当下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层出不穷,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等特点,通过“赠送游戏装备皮肤”“虚假购物”“冒充公检法机关恐吓”等方式,趁学生使用家长手机之机进行转账或共享屏幕,致使未成年受到电诈侵害。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防诈骗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典型案例
1
案例1

李某(11岁)在网上搜索喜欢的明星,并添加了“明星助理”为好友,对方让李某给某公益账号转账后,又称因为李某是未成年人导致其公司银行账号被冻结,如果不解冻账号就要追究李某责任。李某又按对方指导操作给某商城进行转账,最终被骗33035元。

2
案例2

赵某(12岁)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个视频声称可以免费送游戏皮肤。添加指定群聊后,对方发二维码让赵某用QQ扫码进入页面领皮肤,在确认领取的时候,页面跳转变成了QQ群页面,赵某加入群后,对方说需要支付1.88元才可免费领取游戏皮肤,通过扫码支付并将支付截图发给对方后,接着对方称因赵某是未成年人,导致他们的商户被司法部门冻结6万元,需要赵某的配合激活账户来解冻商户余额,如不配合激活操作,将向法院起诉。于是在对方指导下,赵某向其指定微信账号转账3笔,共计24200元。

3
案例3

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中学生,春节期间在家刷快手时,收到一条私信,内容是一个QQ群的二维码。出于好奇,他扫码加入了该群。群内有人自称“警察”并出示了警察证,声称小明的家长涉嫌诈骗,要求小明配合调查。接着又有一位自称“律师”的人联系了小明,随后诱导小明用爸爸的手机扫码支付“保证金”,并承诺会退还。小明信以为真,多次扫码支付,累计被骗1万余元。直到爸爸发现异常,才意识到这是一场诈骗。

4
案例4

孟某(11岁)在家中刷视频,收到陌生人加QQ好友信息。加对方QQ后,对方给孟某发了一个二维码,孟某扫码后跳出一个蛋仔派对官方提示的界面,界面提示本次扫码出现违规领取,需在30分钟内完成解除,否则将冻结此微信,并处以10万元罚款,同时要关进监狱五年。孟某害怕,便按照对方提示进行操作,通过屏幕共享并向对方转账,共计损失1万余元。

! 案例警示 !
1. 反复对孩子强调,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二维码一律不听、不理、不点、不扫描,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2. 告诉孩子,不要与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天,不要相信网络上陌生人给予的好处或者威胁的话,不要根据陌生人的提示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进行任何操作。遇到类似事情要马上切断与对方的联系并告诉家长,如果被骗要马上拨打110报警。
3. 叮嘱孩子,遇到“账号、银行卡异常被冻结”“按指引洗脱嫌疑”“逮捕证”“通缉令”“传票”等情况,千万不要害怕,应立刻告知家长,必要时报警求助。
4. 家长也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对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设置安全措施,关闭“免密支付”,保管好支付密码,不要让孩子知道,避免孩子在受到哄骗、胁迫后被诈骗分子利用。
5.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加强教育和监护,将相关诈骗案例讲给孩子听,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 ! 警方提示 !
如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请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或前往辖区派出所报案。同时,鼓励广大市民积极举报可疑信息,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心系群众,责任在肩桐梓公安将始终牢记为民宗旨热心服务群众倾力为民解忧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桐梓公安一直在行动“0851——12340”不是诈骗电话请您放心接听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来源:遵义公安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