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党对我的恩情实在无以回报。这6000元党费,是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请您帮我转交给组织。”
6月27日,85岁高龄的老党员阳洪云将一个红色信封,郑重地递到市委副秘书长龙亚春手中。老人虽年事已高,声音还有些微微发颤,但话语却字字清晰、格外坚定。
4年前,差不多同一时间,正值建党百年之际,入党56年的阳洪云曾交纳过一笔5600元的特殊党费。
阳洪云童年就饱尝人生艰辛,青年参军入伍、部队入党,党的教育培养让他屡立功勋,成就了一番事业。
人生强烈的对比,让阳洪云对党一直充满感恩之心:“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后面的发展,更没有现在的生活!”

▲6月27日,阳洪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
童年两次被送养,他说“是党培养了我”
1940年,阳洪云出生于衡山县长口乡(现衡东)。童年时期,两次被送养,阳洪生早早饱尝人生艰辛。
少年时期,村里曾有抗美援朝战士讲述保家卫国的故事,如星火般点燃了阳洪云心中的热血。1963年8月,他参军入伍。
1965年4月18日,在连长、入党介绍人颜泽良的见证下,阳洪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同年兵中第一人。
“连长告诉我,‘党员是扛事的脊梁’。”阳洪云说,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信条。
24年军旅生涯,阳洪云3次立功4次受奖,甚至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标兵”。1964年10月、1965年5月、1968年12月,他先后三次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
与此同时,阳洪云也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副团级干部。

▲1964年10月5日,阳洪云作为军队及公安部队的一名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受访者供图)
如今,听力渐衰的阳洪云,视力却出奇地好。在妻子李存善眼中,阳洪云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严谨而规律的节奏。
每日清晨,洗漱完毕后阳洪云便坐在书桌前,逐字研读《人民日报》《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党报。遇到重要论述或政策解读,他会用红笔仔细标注,再工整地摘抄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记者留意到,阳洪云的书桌上,堆着自己裁剪的白纸做成的册子,厚厚的几摞,纸张已发黄。这些册子内容丰富,包括自写日记、政策剪报、摘抄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等内容。“累积一批,我再把它们装订起来。”阳洪云透露。
“老阳常说,一天不学习,思想就会‘生锈’。”李存善笑着回忆,晚饭后稍作休息,他便打开电视收看新闻频道,碰到乡村振兴、国防建设等新闻,还会反复琢磨。
这种对学习的执着与对国事的关切,早已融入阳洪云生活的每一寸时光。
市委办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科科长李娟翻开党员活动签到本,大多有阳洪云的签名。“近三年来,党组织的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公益活动,他从未缺席过一次。即使身体不适,也要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讨论、分享心得。”
工作中“眼里容不得沙子”,却把个人奖金全员分配
1987年5月,结束军旅生涯的阳洪云,被分配到衡阳市政府第一招待所(雁城宾馆前身),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退休后,阳洪云一直保留阅读党报的习惯,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
从副团级军官到副科级干部,阳洪云毫无怨言。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还要干好。”
身份转变后,阳洪云白天跑业务,晚上啃业务书本。为取经,他曾带队远赴天津、南京等地,学习优秀宾馆经营经验。
1995年,衡阳市政府第一招待所改组为雁城宾馆,两年后阳洪云担任总经理。单位面临新挑战:资金短缺。他既积极引资,又动员员工集资,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推进改革。
在没有财政拨款的情况下,一度濒临倒闭的招待所在阳洪云等人的引领下,发展为湘南首家四星级宾馆,多次荣膺“全国最佳”。
在工作中,阳洪云依然保持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生活上,阳洪云又是员工的贴心人。
原雁城宾馆客房部经理董霜玲回忆:“阳总在工作中要求严格,眼里容不得一粒沙,但他对员工生活的关怀同样细致入微。谁家老人住院、孩子上学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对事业严苛,对人温情。这让员工们既敬畏又信服。在宾馆升级改造期间,面对说情送礼者,他多次将其拒之门外。
2002年,阳洪云曾被市政府记个人二等功,奖励2万元。这笔奖金被他拿出来全员分配,自己仅留400元。
给女儿取名“军”“民”,信仰传承给第三代
在阳洪云看来,党员的担当不仅在于奉献,更在于传承。
他将人生经历与理想信念在80岁时著成《我的足迹》,成为家中代代相传的“精神宝典”。为女儿取名阳军、阳民,寓意“心系军队、情牵人民”。
2003年夏,阳洪云从《衡阳晚报》得知,衡阳县界牌镇贫困学生汤辉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却面临辍学。阳洪云立即多方奔走,不仅为汤辉募集到四年学费,还带动社会力量资助汤辉同村两名学生完成学业。

▲阳洪云把自写日记、政策剪报、摘抄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整理成册。
面对记者求证,如今已在北京某上市公司任职的汤辉依然感恩:“阳老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没有他,我不可能走出农村,更不会有今天的人生。”
大女儿阳军坦言:“小时候,父亲总在晚饭后端坐在客厅,用沙哑却有力的嗓音,给我和妹妹讲述部队生活与革命历史。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是感恩。”这种红色教育不仅贯穿姐妹俩的童年,如今更延续到了外孙、外孙女身上。每当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阳洪云会把教育女儿的那些理念、故事,再次传播。
“全家都支持父亲,我们以他为傲!”阳军感慨道。
自小接受父亲军事化管理的她,至今记得叠成“豆腐块”的被子、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以及犯错后必须撰写的检讨书。这些严苛的要求,最终内化为她正直坚韧的品格。如今,家中客厅里,规整布置着领袖接见的照片、“优秀党员”奖章、“五好文明家庭”荣誉证书等,共同构成最庄严的家风图腾。
采访临近尾声,阳洪云接到李娟打来的电话。他被通知,将于7月3日下午接受中共衡阳市委办直属机关委员会表彰。
阳洪云瞬间挺直了身板,走到衣柜前,从最里层拿出叠得棱角分明的白色衬衫——那是他在重要场合才穿的正装。
双手有些颤抖,却精准地将党员徽章别在左胸第二颗纽扣上方。然后,阳洪云下意识收腹挺胸,仿佛又回到当年在部队接受检阅时的模样。(掌上衡阳: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