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作为一部剧情片,它的故事脉络紧凑且充满波折,巧妙地以胶片冲印这一独特的小视角为切入点,将镜头对准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历史事件。通过胶片上定格的一幕幕,无声却有力地映射出那段阴霾岁月,将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赤裸裸地曝光在观众眼前,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的故事。邮差阿昌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回到邮局为老夫妇取信件,生动展现了他对职业道德的坚守。他递交了邮件后被日军疯狂追杀,在陷入坐以待毙的绝境时,意外被日军翻译王广海保护下来。为了活命,他被迫冒充吉祥照相馆的学徒,答应帮助日军摄影师伊藤冲洗底片。与此同时,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也躲在自家地窖里苟且偷生。金老板现教,阿昌现学,阿昌硬是把冲印胶片的工作顶替下来。在冲洗底片时,他们意外发现了日军屠杀南京百姓的罪证照片,也有伪装中日亲善的摆拍。日军一方面假意营造“日中亲善”的景象并拍照,另一方面却肆意实施群体屠杀的行为,还将记录屠杀的照片盖上“不许可”印章严禁发表。阿昌等人目睹同胞遇难的惨状后,内心经历了纠结与挣扎,最终完成了从单纯“活下去”到“活下去是为了要把日军罪证传出去”的觉醒。

在吉祥照相馆里,聚集的七个人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群体。他们在绝境中演绎着生与死的纠结与抗争,每个人的性别特质、性格棱角在极端环境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为了保护那些能够揭露日军残暴罪行的胶片证据,他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份勇气与担当最终升华为令人动容的民族气节,展现了普通人在国难当头时的大义凛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结尾,当相机快门精准捕捉到侵华日军战犯被处决瞬间的镜头,这一设计与整部影片的剧情形成了巧妙呼应,既完成了对历史正义的象征性宣告,也让观众在压抑之后感受到一丝释放与慰藉。

纵观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其主题往往围绕“救赎”展开。《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风尘女子在绝境中的自我救赎,《拉贝日记》展现了国际友人出于人道主义的救赎之举,而《南京照相馆》则聚焦于一个龙套戏子林毓秀的救赎之路——正是这位戏子,最终带着关键的胶片和相馆老板的孩子成功脱险,完成了使命的延续,这是对抗战胜利后审判日军屠城罪行的强有力证据救赎!
影片中日军翻译官王广海的角色始终游走在“加害者阵营”与“良知底线”的夹缝中,其形象角色转变深刻折射出乱世中普通人的挣扎与觉醒。邮差阿昌被日军追杀时,他下意识地违背日军命令,让邮差冒充照相馆店员换取了他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的生机。他的这一行为并非突然的“英雄化”,更像是良知被极端残暴刺痛后的本能反应,暴露了他内心对“作恶”的抗拒。他从被动回避,到逐渐主动参与到保护胶片和孩子的行动,显露出隐忍下的勇气,个性中“善良”的底色彻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最终成为串联起“救赎链”的重要一环——用自己的方式对抗暴行,完成了从“苟活者”到“守护者”的蜕变。他的转变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在细微的选择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即使身处黑暗,也可能被微光唤醒,用有限的力量撕开绝望的缝隙。

作者简介:
彭一三,1955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过银行职员、中学语文教员、教育、文化行政部门公务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原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顾问,遵义师范学院、遵义电大、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客座教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散文、评论作品多篇在全国、省市获奖,著有散文、评论集《生活的圈子》(四川人民出版社),主编纪实文集《红花盛开的地方》(贵州人民出版社),参与主编纪实文集《我的高考 我的大学》(西南交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