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晨的科室查房到深夜的急诊手术,从坚决拒收红包的坚守到带领团队攻克疑难病例的执着,他用三十余年的专注与努力,让“看骨科,到集兵医院”的口碑在街坊邻里间口口相传。他,就是衡阳县集兵镇中心卫生院外科主任成飞平同志,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晨光里的“必修课”:把每个患者的服务细节刻进心里
每天清晨7点半,外科病房的走廊里总会准时出现成飞平的身影。白大褂口袋里装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前一天每个术后患者的恢复数据:9床黄某某的伤口敷料是否渗液、12床张大爷的引流管流量、新入院患者的过敏史……这是他雷打不动的“查房必修课”。

“成主任查房从不是走过场。”科室年轻医生小龙记得,有次一位患者说“夜里膝盖有点麻”,旁人都以为是术后正常反应,成飞平却立刻弯腰检查,发现是绷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当场调整后又特意叮嘱护士半小时后再观察。“他总说,患者的一句‘有点不舒服’,背后可能藏着我们没注意的细节。”

从分析影像片到制定康复计划,从叮嘱饮食禁忌到安抚焦虑情绪,他带领外科团队把“精准”二字刻进每个环节。正如黄某某术后所说:“每天看到成主任来查房,哪怕只是问一句‘今天好点没’,心里就踏实得很。”
手术台的“主心骨”:用手术刀驱离病痛
作为卫生院外科“主刀”,成飞平主任的手术台永远是团队的“定心丸”。他的执着,亦如精卫衔微木,点滴改善着科室运转的细流。他敏锐地发现骨科手术流程中的迟滞,便着手优化路径,重新梳理流程,明确分工,设置清晰的绿色通道标识……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演,无数个夜晚伏案精研。

去年冬天,一位93岁高龄患者王交凤因股骨头坏死合并心脏病,多家医院都觉得手术风险太高。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成飞平主任,他带领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方案,联合心内科制定应急预案,最终用4小时的精细操作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那天特意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再造健康”。

这样的故事,在他从医30多年的生涯里不胜枚举。他带领的外科团队近五年收到患者感谢锦旗51幅,收到感谢信200余封。从复杂的关节置换到紧急的创伤修复,他始终站在手术台最关键的位置,带领团队一次次与时间赛跑,把一个个危急的生命拉回安全线,把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送出医院大门。“看到患者能自己走着出院,比任何荣誉都值。”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服务前后的“硬底线”:把塞进的红包转为住院费
患者黄金枚因右侧股骨头坏死入院时,对手术充满顾虑。成飞平拿着影像片一遍遍讲解方案,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连饮食禁忌都写在纸条上。“成主任说话实在,像家里人一样帮我们想办法,我们全家都信他。”患者家属说。手术成功后,家属三次送来800元红包表达感谢,成飞平始终婉拒,最终将红包转为住院费——这个举动,也正是他15年党龄里“为人民服务”誓言的生动写照。

拒收红包的故事,只是成飞平主任坚守医德的一个缩影。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激,他总有办法既守住底线,又不让对方难堪。有次一位患者出院时偷偷把红包塞进他抽屉,他发现后立刻让护士追出去退还;还有家属托熟人送来土特产,他直接转到护士站,让护士分给科室里需要补充营养的患者。

“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该有金钱来衡量的关系。”他常对团队说,“咱们手握的是手术刀,不是‘敛财刀’,守住这份干净,患者才敢把命交给我们。”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外科团队早已形成“术前不接礼、术后不收谢”的默契,大家比拼的不是谁收的感谢多,而是谁让患者恢复得更快、更满意。

从晨光里的查房笔记到手术灯下的专注眼神,从拒收红包的坚定到送患者出院时的欣慰笑容,成飞平用30多年的坚守去证明,用党员初心去守护信任,不仅让集兵镇中心卫生院骨科成为老百姓口中的“放心招牌”,更让“优秀医生”的标准有了最鲜活的答案——那就是胸前党徽的光芒,和白大褂里那颗始终滚烫的仁心。金钱有价,能衡量物质;但医德无价,可照亮人心。这样的好医生,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衡阳县卫健局 胡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