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罚没,谁还敢做生意?

拍个黄瓜,罚五万块;拉桶柴油,罚三万块。听上去像是个笑话,但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2024年了,这样的“罚款”新闻一次次刷新底线。

人们戏称,现在不是靠本事挣钱,而是靠本事“避罚”。当罚款成了创收工具,老百姓和小企业还能有喘息的空间吗?经济本就下行,生意环境再被这么折腾,谁还敢再干下去?

过去两年,经济形势不太乐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也跟着紧张了起来。地卖不动,税收也收不上来,怎么办?不少地方便“另辟蹊径”,把目光盯上了非税收入。

所谓非税收入,说白了就是除了正常税收之外的政府收入,包含行政收费、罚没收入等。2023年,全国非税收入高达35,655亿元,而2024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已经达到了37,088亿元,比去年整年还多。

其中,11月单月非税收入就高达2889亿元,同比暴增40。4%。这背后,罚没收入扮演了重要角色。

罚款,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救命稻草”。但一些地方为了冲业绩,连小错也要重罚,甚至没错也要硬罚。罚款金额离谱,群众意见越来越大。

说到罚款的离谱,不得不提一个真实案例。2024年11月2日,安徽寿县的顾先生,家里种地用的大型农用机械干完活没油了。开着机械去加油站太麻烦,于是顾先生用皮卡车拉了1500块钱的柴油回家。

,被路政部门逮住,直接罚了3万块。这钱是什么概念?这可是顾先生一家辛苦种地一年才能挣到的钱,最后还得借钱交罚款。

再看另一个案例。广东一家餐馆,卖自制拍黄瓜,售价34块钱。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超出经营许可范围”为由,直接罚了5万块。

这种重罚让人难以接受,连官媒都忍不住发声批评,认为这简直是在破坏营商环境。

这些离谱的罚款背后,既有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推力,也有执法部门随意执法的“土政策”。而罚款成了创收工具,普通人和小企业则成了“取之不尽”的目标。

事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罚款乱象之所以屡见不鲜,和地方财政的窘境有很大关系。过去几年,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卖不出去,地方政府的收入骤减。

为了补窟窿,许多地方开始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

以罚没收入为例,很多地方的执法部门仿佛开启了“创收竞赛”。骑电动车不戴头盔、贴个招工广告、甚至窗户外面晾条衣服,都可能被罚。执法力度之大,金额之高,让人瞠目结舌。

罚款本该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但如今却变成了“收钱工具”。

顾先生的案例就很典型。按理说,他用皮卡车拉柴油量很小,也不是为了盈利,不适用于相关运输条例。但执法部门根本不管这些,直接按条例上限罚款。

顾先生无奈申请行政复议,但直到现在还没有。

餐馆卖拍黄瓜被罚5万更是荒唐。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理由是,拍黄瓜属于凉菜,不在餐馆的经营许可范围内。然而,这种凉菜几乎每家餐馆都会卖,难道每一家都要罚?

当这样的事频频发生,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还能好吗?

罚款乱象的背后,其实映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2024年前11个月,全国非税收入暴增,显然不可能全靠罚款拉起来,但罚款带来的压力却是最直接的。罚款金额虽然占非税收入的比例不大,但它触及的是普通百姓和小企业的切身利益,感受自然更为强烈。

以顾先生为例,他的遭遇不仅让人心疼,更让人愤怒。辛苦一年种地,最后还得为这笔罚款东拼西凑借钱。执法部门明知道处罚条例不适用,为什么还要强罚?

是为了完成指标,还是为了别的利益?没有人回答。

餐馆卖拍黄瓜的事情曝光后,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议。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罚款决定最终被司法部门撤销,但这件事已经给这家餐馆造成了巨大影响。试想,其他小餐馆看到这个案例,还敢卖凉菜吗?

执法部门这样的行为,不是在规范市场,而是在摧毁市场。

更夸张的是,这种罚款行为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有蔓延趋势。2024年11月,罚没收入同比增长40。4%,这背后隐藏了多少“拍黄瓜”式的罚款?

如果不加以遏制,这种“以罚代管”的风气只会让经济环境更加恶化。

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种不良现象。最近十天内,多个部门相继发布整治通知,明确要求遏制乱罚款、重罚款的行为,特别是在涉及民生和小微企业的领域,要严格规范执法。这些通知的出台,无疑给普通人和小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另一方面,顾先生的行政复议还在进行中,尚未可知。而广东那家餐饮店的罚款已经被撤销,执法部门受到批评。但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更多的类似事件,或许还未被曝光。

【网友热议】。

这几件事一经曝光,在网上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调侃:“罚款罚到拍黄瓜,这年头,黄瓜都不敢拍了。”还有人说:“罚款是执法,抢钱是强盗,怎么这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

一个叫刘大海的网友评论:“罚3万块的柴油,究竟是罚错了,还是罚穷了?这样的执法,能让人心服口服吗?”。

另一个叫张红梅的网友气愤地说:“小餐馆卖个凉菜就罚5万,市场监管局是拿放大镜在挑刺吗?”。

还有网友讽刺:“再这么罚下去,是不是以后家里做顿饭也得申请许可?”。

王建强则表示:“罚款是为了规范秩序,但这已经不是秩序,是刁难。”。

网友的评论充满了情绪,有愤怒,有无奈,也有调侃。但大家的共同疑问是:这样的罚款,真的合理吗?执法部门的权力,谁来监管?

罚款本该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但如果沦为创收手段,只会寒了人心。一个卖凉菜的小餐馆,一个拉柴油的普通农民,怎么就成了执法部门眼中的“唐僧肉”?地方财政的压力,为什么要靠罚款来转嫁给老百姓?

罚款之所以让人愤怒,不只是金额问题,更是公平问题。为什么有人可以违规几十亿,却罚得轻如鸿毛,而普通人一桶柴油、一盘凉菜,就能罚得倾家荡产?这样的执法方式,真的是在维护社会正义吗?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罚款成了生意,谁还敢安心做生意?

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摘要,转载只出于社会公益话题,不持任何观点。

作者 admin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