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之四

两千多年前,苗族一直向西走着。贵州的西北尽头,是这条长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一些人停下来了,止息奔走的步伐,在这个气息寒凉的地方整饬伤口,对着身后的道路唱起忧伤的追忆之歌——这里因此至今完好地保存了苗族古老原始的风情美。 从东部苗族居住地湘西,到西部苗族的起始地毕节或威宁,越向西行,流露在歌与服饰、以及生活中点点滴滴里的关于远古迁徙之程的回忆,就越发浓烈起来。贵州的西北尽头仿佛是一个幽深的容器,积存的内容最多,最深。 来源:驰骋网

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之三

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其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湛,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样式。民间叙事诗中有反映婚姻爱情的诗如《仰啊莎》、《娥娇与金丹》等,有反映阶级斗争的诗如《告刚》等。其中以古歌中的《开天辟地歌》、《枫木歌》等最为有名。这些民间文学绝大部分都以诗歌的形式来记。它们通俗易懂,一般是五言体或七言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篇幅长短不拘,有的只有几行,有的却长达15000行。短的一般属于抒情,长的一般用于叙事。苗歌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适合吟唱。在保持用音度的情况下,常常随歌唱者的气量,可长可短。黔东南施洞口一带的“飞歌”(确切的意译应是“高歌”,即“高声唱歌”。)常为二人或四人的齐唱,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强烈的感染力。 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策琴曲调,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而芦笙曲调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芦笙是流行于各苗族地区的著名乐器,由六支竹管组合而成,大的长至一二丈,小的只有八九寸,各地芦笙在构造和音调上有着显著的差别。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莽筒、箫、笛、唢呐、鼓、锣、琴等。很多地区的苗族青年还擅长吹木叶。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传统节目,其特点是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女子踏着芦笙节拍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此外,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族鼓舞,流行于贵州黄平、施秉、凯里、贞丰、安龙等县苗族中的板凳舞,贵州丹寨县苗族的“锦鸡舞”,黔东南和黔南地区苗族的铜鼓舞,川南苗族的跳坛舞,湖北宣恩的摆手舞和茶盘舞等,各有独特的风格,为当地苗族群众喜爱。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目前,蜡染工艺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多彩,远销海内外,成为贵州等苗族地区重点开发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有些地区苗族群众与汉族群众长期相处,受汉族的宗教信仰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和佛教(苗民通称为“客教”)的影响,兼信仰汉族的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鸡为图腾。 (声明:文字来源于网络,本网只用于公益文化宣传,视频来自驰骋网)

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之二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据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万人。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 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支系众多,文化多姿多彩,由于时代变迁,一些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逐渐消失,加之史官的删减,真实文化也难了解真相,作为人类的一种发展过程,只能留给烟云随之而去,毕竟人类也是融合的呈现的多彩文明,是非真假那也只是一个列程。 作者本人也是苗族,由于热爱自己国家与民族,从2003年开始,就在全球以及国内大量的收集整理苗族资料,公益性的宣传苗族同胞,让世界了解一个强大的中国,了解中国的苗族,也让自己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作者:王弋 来源:驰骋网

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冗坝村四月八姊妹节精彩回顾

冗坝村平均海拔1250米,有10个村民组295户1000人,其中少数民族327人,劳动力536个;有耕地面积1997亩,其中田197亩,人均0.21亩,土1800亩,人均1.94亩;有林地535亩,人均0.58亩。该村坐落在青山湖畔,属少数民族聚居相对多的村,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发展思路主要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特色,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完善乡村旅社及乡村体验园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乌饭,四月八,取南木茎叶捣烂,渍米为饭,染成绀清之色,谓进一合,可以禳灾延年,亲戚亦相交送以为礼”。“四月八”后来逐渐由一种纪念性活动演变为一种娱乐性活动。这一天,息烽城热闹非凡,身着苗族节日盛装的少数民族同胞,围成大圈小圈,吹响芦笙,敲击木鼓,跳起欢乐的祭祖舞,唱起古老悠扬的民歌,在贵阳街头游走,展示自己民族独特的风采,息烽县冗坝也变成了民族风情展示的大舞台,变成了民族团结的大会场。 振兴乡村建设,美在农家乐在农家,息烽县冗坝村的四月八苗族姊妹文化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时举行,热烈欢迎全国的朋友荐临。 作者:王弋 来源:驰骋网

中国苗族文化活动展示之一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荆蛮”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蚩尤为苗族所尊奉的始祖。在中国历史上,苗族曾经历过几次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重庆等省区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苗族有396.8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1.42%,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1.63%,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松桃、印江、威宁等县。 贵州的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千户,居住环境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地。苗族居住地都有共同娱乐的广场,有的地区还有家族墓地。苗族地区有世界闻名的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紫云格凸河、雷山千户苗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六盘水的南开乡、果布戛乡、顺场乡毕节威宁县龙街、石门坎,遵义市桐梓县马鬃等。 作者:王弋 来源:驰骋网

开市!遵义市首届民间文艺集市

11月2日,遵义市首届民间文艺集市在汇川区体育馆广场隆重开市。32类民间文艺,共51个摊点面向市民开放,活动为期两天。 此次活动由遵义市文联和汇川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遵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汇川区商务局、汇川区文联承办,遵义市图书馆和遵义市体育文化投资公司协办,贵州沐鱼文化传媒公司具体执行。 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谢国蕾宣布遵义市首届民间文艺集市开市 遵义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汇川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张宗勤致辞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谢国蕾宣布遵义市首届民间文艺集市开市。遵义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汇川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张宗勤致辞,遵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谢昆志介绍遵义民间文艺情况。遵义市文联副主席李光全、邓婕出席当天活动。 集市上,竹艺、纸艺、陶艺、木艺、石艺、布艺、通草堆画、雕刻、泥塑、面塑、糖画、蜡染等51个民间文艺展示摊点吸引了不少市民。精致的竹编小物件上,仿佛每一根竹丝都有生命;纸艺作品色彩斑斓,如同梦幻画卷;陶艺品带着泥土的质朴与匠人的温度;木艺雕刻栩栩如生,石艺则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韵味;剪纸作品如灵动的精灵,在指尖的舞动下展现出万千姿态。 部分民间艺人还在现场进行工艺制作展示和教学互动,让市民体验民间工艺的乐趣。市民何女士说:“这个展览让我大开眼界,感受到了民间文艺的魅力。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参演人员近500人的民间文艺汇演,为市民带来精彩的民间歌舞及民俗表演。 据了解,从古老的民俗节日中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到非遗传承中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制品,民间文艺始终是遵义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一直以来,这些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多是分散展示,缺乏一个集中展现的平台。这次遵义市文联通过资源整合,以集市为载体为民间文艺家们搭建一个文化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用文艺的力量为城区的街区打造、商贸繁荣助力。 据遵义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华波介绍,下阶段还将结合民间文艺集市开展评选民间文艺工匠、民间文艺及非遗传承精品展、打造民间文艺基地等工作,让传统民间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来源:做文艺

“千社万团 湘聚衡阳”启动仪式在回雁峰旅游区举行,深入体验衡阳城市风采

10月31日上午,“千社万团 湘聚衡阳”万团游衡阳启动仪式暨旅行商踩线活动在回雁峰旅游区举行。湖南省内14个地(市)州旅行社代表、酒店代表及文旅达人等齐聚一堂,他们将深入体验衡阳城市风采,积极推介衡阳特色游览线路,共同推动衡阳文旅产业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颜长文出席并宣布活动启动,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明芳致辞。雁峰区委书记王燕,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王致伟参加。 颜长文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千社万团游衡阳”活动的启动,是衡阳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湖南文旅事业的一大盛事,更是衡阳做好旅发大会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希望全省的旅行社和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加强与衡阳文旅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衡阳市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启动仪式上,衡阳旅游推荐官从祈福之旅、工业之旅、文化之旅、养生之旅、美食之旅等旅游线路,对衡阳文旅资源进行了重点推介,发出了“周末不忙,来趟衡阳”的热烈邀请。现场还向2024年获评全省五星级、四星级的衡阳旅游饭店和湖南省五星级旅行社进行授牌。 今年,借助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东风,衡阳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提质,全市旅游发展进入高质量、快车道,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国庆“黄金周”,衡阳一举成为全国、全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国庆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大湾区、周边省市的游客持续涌入。全市酒店住宿率大增,一辆辆旅游大巴穿梭在衡阳街头,“寿比南山、雁鸣衡阳”“周末不忙,来趟衡阳”的品牌深入人心,办会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作者:敖文景 周继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