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天时地利浪风关”,优质有机绿茶,从一个侧面折射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良好生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可是一方物华天宝之地,走出大山走向京城走向全国的优质农特产品可圈可点,在其辖区云雾缭绕的浪风关,就有大自然的恩泽而成就的浪风关茶。
江龙镇茅草村的浪风关组,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原本只是一个远离城市繁华,一点也不引人注目的小村落,而现在,更多的是指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浪风关”茶。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起过江龙的茶,但那时对于茶的概念最多也就是一种泡水喝的能解渴的叶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月里,当时的人们哪有心思过多的去理解和思考茶叶的品质及其所含的附加值。当然,除了时代背景的原因,喝茶,对年少者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对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烦恼以及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的隽永悠长。
追根溯源,“浪风关茶”可是有故事的茶,这绝不是徒有虚名,历史上早有记载,在洪武年间明朝军队征服南方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还自主创造生产。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贯、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但由于镇宁自治县的浪风关和白沙等地与安顺接壤,所以有小部分茶种被古人带到了浪风关和白沙一带种下,后来为了进贡,就在有茶树的地方要求各地进贡,所以才有了“浪风关白沙茶”在洪武年间就作为贡茶的历史记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浪风关”茶园地处黄果树和龙宫两个国家5A级景区之间,属亚热带山区气候,空气土壤纯天然无污染,雨水调匀,气候宜人,平均海拔1500米,PH值在4.5-6之间,土质为磨石土壤,透气性好,茶多酚含量高,富含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产于磨石土壤,生长过程中由于吸收弱酸性水质,因此汤色呈翡翠绿,板栗香气高,浓爽滋味持久,芽片肉实经久耐泡。茶圣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大多生长于南方,其生长之地也颇有讲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山阴下生长的茶最好不要喝,因其总不见阳光,过分阴寒、凝滞,喝了对身体不好,因此从生长环境来看,“浪风关茶”是土地创造的艺术。
再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一点,当年红军过境镇宁途经浪风关一带,部队由于行军劳累,加之条件艰苦,食物和医疗药品紧缺,有的战士身体不适,村里人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后,主动为官兵烧火煨茶,闹肚子的战士饮后当即好转并精神振奋,部队为表达感激之情,临走时无论如何要留下两块大洋给当地老乡,后村里人又用这两块大洋买了不少茶树种植于周边。当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故事也只有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记忆犹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财富已在浪风关深深扎下了根,变成了今天全村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古茶树已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发财树,种植规模和产能不断扩大,为了保持茶叶的品质和固有的野性和本味,当地茶厂采取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茶苗的培育一律采用当年古茶树上掉落在地上的茶果。作为绿茶,浪风关茶味清新鲜爽、汤色自然纯正、栗香味突出、回甘韵味十足、醇厚耐泡持久、精气神足等几个鲜明特点集一身,多次在斗茶大赛中摘金夺银,“浪风关”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无论走得多远,今天的“浪风关”人却始终没有忘记来时的路,他们本着更高更远更强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做好茶,把茶产业发展置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积极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做有温度、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茶企,让“浪风关”香溢全国,香飘世界。
有位文化名人曾说过: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也许,那就是喝茶。“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取大自然灵气、吸天地之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一盏清茗在手,仿佛蓦然走进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
闲暇时光,冲泡一杯散发着热气的“浪风关”,在理性平和的世界里享受气定神闲与清静怡然,在城市不断扩张与城镇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的当下,乡关何处,即在杯中,看到绿叶舒展,我们还能在乡土血液中感受到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城市森林中的延续和传承,观叶片浮沉起落,看叶片淡定沉底,品古茶的绵厚与淡雅,从开始的韵味十足到渐渐回归平淡无味,由此感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生活可以轰轰烈烈,也可平平淡淡,人生的路上有一马平川,也有起起伏伏,随遇而安才是人生最好的风景与常态。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在全镇绿色产业的总体规划布局下,相信浪风关人会以“黔货出山”为契机,让“浪风关”走遍大地神州,为世界贡献一杯好茶,在和美宜乡村建设中续写新的辉煌。(图/文:覃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