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随着悠扬的牛铃与锣鼓声响起,湖南省张家界市文化馆2025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艺术培训的首站活动在张家界学院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非遗传承,艺术惠民”为主线,通过傩面舞、地虎凳、牛铃舞三大民俗舞蹈的沉浸式培训,来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与非遗活态传承,强化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的职能。
张家界市文化馆以校园为切入点,将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活动现场,文化馆的培训老师们采用三步教学法:先讲述舞蹈背后的民俗传统,再拆解动作符号的寓意,最后带领集体演练。傩面舞教学中,老师特别强调“跺地转身”的力道:“这不仅是动作,更是向天地表达敬畏”。地虎凳练习时,学生需多人配合完成“斗凳”,这让平时内敛的学生在欢快节奏中逐渐放开束缚,她们脸上的笑容比平时上课时更生动。牛铃舞则让参与者模拟手持道具,有同学坦言:“起初觉得动作简单,但不一会儿就浑身冒汗,这才明白老一辈‘人舞合一’的智慧。”
参与傩面舞培训的彭老师认为,此次活动给学生上了珍贵一课:“比起技术提升,更难得的是她们对‘文化基因’有了具象认知,让学生们在舞蹈中找到传承的根基。”多名学生表示她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舞蹈系大二学生王同学在培训后感慨:“以前只在书上见过傩面,今天戴上沉甸甸的傩面具,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厚重感。”而来自张家界本地的刘同学则说道:“舞蹈动作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家乡的另一扇门。”
张家界市文化馆服务宣传周以非遗为载体,将文化馆的“美育学校”职能具象化,既唤醒年轻群体对本土文化的深层认同,又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传授,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唤醒仪式,让传统文化在代际接力中焕发新生,生动诠释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深远意义。
据悉,此次张家界市文化馆民俗舞蹈培训班将持续一周。(陈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