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大众生活
那么“数字人民币”是什么?另一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吗?

什么是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跟纸币是一样的,都是央行发行的货币,具有国家信用背书,拥有纸币一样的使用场景,就是法定货币;数字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而支付宝和微信先是以存款的方式存在再流通。简单的说微信、支付宝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钱”两者并不在一个维度上但是!但是!但是!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使用
不法分子也利用广大群众对数字人民币了解不全面之际在诈骗手段上进行“更新迭代”一起来看以下新型骗局提前了解,谨防诈骗!

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的新型诈骗

代操作

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下载“微会议”、“全视通”等远程共享桌面APP,代其进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转账等操作;或者欺骗、威胁未成年人(寒暑假等节假日为高发期),诱导其使用家长信息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或泄露家长关键信息。

假活动

诈骗分子以虚假的数字人民币优惠活动或保险、理财、投资等为借口,诱骗受害者进行绑卡、存钱等一系列动作,进而盗取受害者资金。

假链接

诈骗分子以短信等线上形式发布钓鱼链接、二维码等,甚至伪造钓鱼网站,引诱客户填写关键个人信息,随后利用受害者信息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并进行犯罪。

假贷款

诈骗分子冒充银行或小贷公司资质审核人员,利用客户急需贷款的心态,以“发放数字人民币贷款”“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收取手续费”等为借口,骗取受害者关键个人信息或钱财。

假官方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等公职人员,通过打电话等方式告知受害者涉及违法问题,要求受害者填写个人信息,随后利用受害者信息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并进行资金转移。

假客服

诈骗分子冒充客服以快递丢失等理由联系买家,诱骗消费者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领取补偿金;或者以回馈客户赠送礼品等理由,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证、手机号等关键个人信息,随后利用受害者信息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并进行犯罪。

假平台

诈骗分子借助微信、QQ等社交软件群组,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传播仿冒数字人民币APP软件,引诱受害者下载仿冒APP,通过视频、录像等获取客户关键信息进行诈骗。

假招聘

诈骗分子冒充招聘人员,骗取受害者关键信息,随后利用受害者信息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并进行犯罪;或者以工作保证金为理由,诱骗受害人进行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存钱、转账等一系列操作,最终盗取资金。

典型案例案例一:浙江杭州临安一群众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对方以受害人涉嫌洗钱行为,要求受害人“自证清白”,提供个人信息、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录制自拍视频等,并利用“网易会议”软件,通过共享屏幕,远程指示受害人操作。
随后,诈骗分子为受害人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将受害人工商银行卡内资金兑换至数字钱包,再将“数字人民币”转出至其他数字钱包。受害人共计被骗79000元。 无独有偶,浙江金华婺城区的群众也接到类似诈骗。诈骗分子通过“飞书”App开启会议模式-共享屏幕,套取当事人信息后,教其开通数字人民钱包,分7笔兑换265000元,之后转出至他人数字钱包。 案例二:四川甘孜州炉霍县王某接到一陌生电话称:其在一网贷平台上有一笔高利息贷款,需要清除,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王某因自身确实借有网贷,所以放松了戒备,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后对方要求王某查询该平台上的信用额度并将该额度转至自己银行卡内。王某按照要求将”有钱花“贷款平台上的10万余元转到自己银行卡内。随后,对方要求王某下载“数字人民币”APP,通过“数字人民币”软件将卡内资金转入指定的数字账户内。最终,王某被诈骗10万余元。

(受害人王某的转账记录)案例三:一名受害人向警方报警称: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成都市公安局的民警,说其名下的银行账户涉嫌一起诈骗案,这起案件将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判,需要本人配合他们进行调查。后对方以验证银行存款来源合法性名义诱导其在手机上填写个人及银行账户信息,其按照对方的指示将钱全部转到名下工商银行账户内,之后骗子利用其身份信息在中国银行注册数字人民币钱包,将账户内的97795元人民币全部转走。 以上案例,虽然诈骗手段不同,但均是骗子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资金流转。 警方提醒 1. 了解数字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与纸钞和硬币等价,没有收藏及炒作价值。任何关于利用数币推广获利、返现、缴纳保证金的均为欺诈。 2. 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短信链接、邮件或网站。应当通过官方途径获取数字人民币的权威资讯和中签信息,切勿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短信链接。 3. 谨防在数币App及银行App之外的平台泄露账号、密码、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警惕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人员索取个人信息。 4. 认准官方的数币app,警惕仿冒的应用程序。由于尚且属于试点阶段,数币app的下载渠道应是官方活动的中签短信或者银行官方热线提供的下载链接。 5. 谨慎转款,切勿上当。对于新型“数字人民币”转款更需谨慎,认真核对转款事项,牢记“十个凡是、六个一律”。如发现上当受骗,及时到公安机关报警。

来源:网络综合

作者 WWL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