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荣,贵州仁怀人,贵州大学1965级外语系校友。曾任贵州省遵义市行署秘书长、地区文联主席、旅游局局长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贵州省首席红色旅游专家,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遵义市委特聘党史专家。已出版著作52部,达1100万字。其中,红色文化著作26部,500余万字。退休后致力于长征文化研究与红色故事宣讲,累计宣讲红色故事1200多场,听众达25万人(次)。

“我从小在茅台长大,我的家推开窗户就是红军渡口,一棵百年黄桷树屹立河岸边,那里就是红军拴船固定浮桥的地方。”出生在贵州仁怀,在茅台渡口边长大的黄先荣从小就耳濡目染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大,在心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退休以后,黄先荣致力于长征文化研究与传播,为省内外游客、学生、干部等群体作红色故事宣讲。据统计,他已累计宣讲红色故事1200多场,听众达25万人(次)。听过黄先荣宣讲的人没有不被他吸引的,人民日报称赞他:讲“活”长征遗产。黄先荣也凭借着对红军长征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成为了赤水河畔的红色文化传播者。

人民网、民生周刊报道黄先荣

“为人正直,能团结同学”

1965年,黄先荣从茅台镇考入贵州大学,60年代的大学生屈指可数,黄先荣也成了家族里的骄傲。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模糊了许多人和事,回忆起青年时期在贵州大学的求学生活,黄先荣表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毕业时收到学校给予的评语——为人正直,能团结同学。他感慨道:“在那个年代能得到这个评价,我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在文革乱象时期,当时大家都互相不了解的环境下,还有人看到了你‘为人正直’这个优点是很难得的。这句评语让我印象深刻,也影响了我一辈子。”

黄先荣始终以“为人正直,为民做事”为支撑,“痛并快乐着”在农村基层一干8年,向农民学习,与工农相结合,走出一条“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化”的革命之路。

此外,黄先荣老师极具人格魅力,不仅是长征文化研究者,更是长征文化传播者——他凭借自己生动的演讲打动了人民群众,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长征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队伍中来。

      CCTV-7国防军事频道采访黄先荣

茅台的红色记忆      茅台镇是黄先荣的家乡,也是红军长征三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生长在赤水河畔的他,自幼便浸润在那段红色记忆中——红军在茅台镇休整补给时,当地百姓捧出珍藏的茅台酒为将士们驱寒解乏,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代代相传。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也在黄先荣心中深深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我从小在茅台长大,我的家推开窗户就是红军渡口,一棵百年黄桷树屹立河岸边,那里就是红军拴船固定浮桥的地方。”黄先荣回忆起童年时对红军渡口的印象,充满画面感的描述仿佛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近距离的与长征足迹重叠,触摸历史的温度,让黄先荣的红色情结更加深刻。

鲁班场,埋下了黄先荣的第二颗红色种子。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鲁班场战斗,红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却为自己四渡赤水赢得了时间与空间。黄先荣到鲁班场工作后,常常听到关于鲁班场战斗的故事,更有亲历者分享更多细节。一个出生地,一个工作地,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这为黄先荣做长征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化养老”路上的长征探索

一直以来在黄先荣心中都有一个愿望,他想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想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直到2003年,56岁的黄先荣“改非”后,才有了充裕的时间潜心研究长征文化。退休后的他,生活节奏非但没有减缓,反而比在职时更加忙碌。然而,他却乐此不疲,他表示做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种幸福,自己是选择了“文化养老”的方式来度过晚年生活。

黄先荣研究长征文化的方法多样,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他通过大量地研读相关书籍和文献、拜访老红军、听党史专家讲红军故事、亲自走访长征途上的重要节点等方式来研究长征。“比如说看到和长征相关的电视连续剧和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我都要收藏起来,慢慢看、慢慢学。”黄先荣耐心地说道。

黄先荣的“文化养老”充实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丰富了长征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他编写出版了《长征与遵义》《无红不遵义》《红军与长征故事》等20多部红色文化著作。作为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黄先荣特别注重长征精神的当代传承,他说:”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告慰。”为此,他积极参与编撰《长征学概论》,推动将长征学首次建设为一门系统学科,从理论角度促进更多人学习、研究。

遵义市图书馆黄先荣专柜

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除了写作著书以外,黄先荣还通过宣讲红色故事来传播长征文化。黄先荣的红色宣讲非常形象生动,使观众听得入神,上千场讲座场场精彩。即使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宣讲对象和时间安排,黄先荣都有一套自己的应对策略。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组织了一场红色故事宣讲,宣讲对象是二十多位播音员。主办方与黄先荣预约了30分钟的宣讲,可到了现场后主办方临时改变计划,将30分钟的宣讲缩短为10分钟,最后黄先荣根据要求作了一场10分钟的宣讲。故事讲完后,大家听完都瞠目结舌表示意犹未尽。一场30分钟的宣讲缩短为10分钟,对于演讲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黄先荣不仅讲完了,还讲得很精彩。

《中国艺术报》报道黄先荣事迹

为什么讲红色故事的人这么多,黄先荣却把红色故事讲“活”了呢?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任遵义市旅游局局长的黄先荣就敏锐地观察到讲解员的讲解照本宣科,比较枯燥,无法吸引人。同时,讲解员针对游客提出的“超出讲解范围”的问题往往也无法回答。如何把长征故事讲得通俗易懂、且富有故事性,让长征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把遵义的红色文化推出去就成了黄先荣要考虑的问题。为此黄先荣自己摸索挖掘遵义的红色旅游文化亮点,写下了第一本导游解说词《赤水河保护之旅》。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黄先荣在宣讲时非常注重宣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讲故事。同时,他还亲自拜访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吸收地方性资料以后进行故事加工,在宣讲时就会更生动让人更有代入感。除此之外,八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更是锻炼了他的口才,他善于和群众打交道和群众沟通。他回忆道;“当时大家白天都在干农活,晚上才有时间开会。晚上大家都疲惫了,为了传达党的政策和文件,我就要琢磨怎么讲才能吸引村民的注意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王小波说“二十一岁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可对黄先荣来说六十岁也可以是他的黄金时代,他骨子里是个文化人,做学术才是一生所愿。直到六十岁正式退休,黄先荣才有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长征文化研究中去。他自我调侃道:“人家都说第二春,我认为这是我的第一春。这二十年来是我的人生中过得最愉快的二十年,我退休后才找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方向,并且干得很愉快,做了很多事情,对社会的贡献甚至比我在职时更大。”

正如黄先荣所说“长征精神不会挂在嘴边,但许多人都在身体力行”,黄先荣老师自己也是如此,以老而弥笃的蓬勃生命力践行着长征精神,坚持自己的长征文化研究理想。78岁的黄先荣除了红色故事宣讲外,还接受各界媒体采访,参加各种研讨会、读书会,为社区、乡村、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助力,参与各种文化采风活动,每天排得满满当当,但他也能应对自如,颇有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风范。

黄先荣荣获

“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最后黄先荣也对年轻一代提出了期盼,他表示:“现代的年轻人要学的东西很多,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不要丢掉优秀传统,比如实践的本领,联系群众的本领。要到基层去锻炼自己,不要怕吃苦。找准自己人生的方向,努力做下去就会有所收获。”

来源:贵州大学校友总会 文字:杨婉蓉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WWL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