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衡阳市蒸湘区大模型技术融合创新课件制作大赛现场,黑板会“说话”,数学公式“活”了。参赛的青年教师廖敏君轻点屏幕,圆形瞬间被分割成200份细密扇形,随着学生拖动滑块,图形流畅重组为长方形。

蒸湘区教师借助大模型技术制作课件
“数学公式推导不再是‘纸上谈兵’,孩子们能在‘化圆为方’的动态过程中,体验极限思维。”她向评委展示GeoGebra制作的课件时说道。
本次比赛由蒸湘区教育局主办、第二实验小学承办,决赛分为课件制作和现场教学两个部分,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心理健康等7个学科,参加决赛的54名教师通过AI课件制作和无生教学双环节竞技,充分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

蒸湘区大模型技术融合创新课件制作大赛现场,教师现场教学演示
课堂上,教师们以AI为笔,挥洒数字创意,为课堂增添了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利用GeoGebra、NB实验等工具,实现数学公式推导可视化。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和名人对话,构建沉浸式课堂。豆包语音合成实时生成配音,引导学生朗诵和探究。在模拟教学环境中,教师预设的练习环节启动后,通过虚拟交互界面,学生终端的响应数据流实时投射至屏幕上,跳动的答题进度条已替教师“巡视”全场,自动分析学生互动数据,优化教学设计。
据悉,赛事成果直接对接区域智慧教育建设,获奖课件将上传至“蒸湘云课堂”,供全区师生共享。近三年,蒸湘区投入2450万元建成7所国家级人工智能试点校,全区30所公办中小学实现交互式多媒体全覆盖。

蒸湘区在全省数字教育培训分享建设经验
“‘动态课件’不是炫技,而是为破解抽象知识转化难题。”蒸湘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单位,今年3月,蒸湘区在全省数字教育培训中已分享过建设经验,未来将持续深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巩固拓展试点成果,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校本实践路径。(龙慧 罗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