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桑园路的路灯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当建设新村堵塞的下水道重新恢复通畅,当老旧小区的健身器材旁响起欢声笑语……石鼓区老旧城区的居民们正见证着一场由巡察工作带来的民生蝶变。五届区委第七轮巡察中,巡察组以“脚步丈量民情”,将监督利剑直插基层末梢,让“巡察温度”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可感可及,书写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暗夜明灯:照亮回家路的“巡察速度”
“以前打着手电筒摸黑走,现在路灯亮得能照见路面的石子。”桑园路17号居民李大爷的感慨,道破了老旧城区照明缺失的痛点。巡察组进驻中心老旧城区后,第一时间建立“民情走访台账”,发现桑园路部分路段路灯损坏严重,夜间出行成了老人小孩的“心头患”。

(安装路灯)
从走访发现到交办整改,巡察组按下“快进键”:当日形成问题清单,次日送达社区党总支,一周内完成线路检修与灯具更换。新安装的LED路灯如串珠般镶嵌在街巷两侧,不仅驱散了夜色,更驱散了群众心中的阴霾。这种“巡察效率”背后,是石鼓区建立的“问题交办—限期整改—回访销号”闭环机制,让民生诉求从“纸上”落到“地上”。
疏通脉络:破解顽疾中的“治理智慧”
“再也不用蹚着臭水出门了!”草桥社区建设新村居民张大姐的笑脸,定格在下水道疏通的那一刻。巡察组在走访中发现,多个社区存在下水道“肠梗阻”问题,建设新村106栋甚至出现污水横流的情况,夏季蚊蝇滋生更让居民苦不堪言。

(更换下水道管道)
面对这一“老大难”,巡察组创新“多方会诊”模式:联合市政部门实地勘测管道走向,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圆桌会议”,邀请专业施工队制定“一巷一策”方案。在巡察督导下,草桥、司前等社区仅用20天就完成3处堵塞点的彻底改造,同步更换老旧管道80余米。这场“地下革命”不仅疏通了管道,更疏通了党群之间的“连心桥”,让“巡察为民”的理念在异味消除处落地生根。
幸福加码:民生清单里的“温度刻度”
“太空漫步机踩起来稳当,这下锻炼不用跑远路了!”蒸湘北路4号院的王阿姨踩着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喜笑颜开。巡察组在走访中发现,老旧小区健身设施存在“数量少、破损多、分布散”问题,随即启动“民生资源整合”机制,不仅推动社区维修旧器材12件,更协调区文旅体局新增太空漫步机、太极揉推器等器材20套。

(新增健身器材)
与此同时,西湖一村社区的“飞线充电”顽疾也迎来根治。巡察组推动街道党工委创新“三个一”整改法:一次全面排查摸清底数、一场恳谈会凝聚共识、一套方案精准施工,最终在5月初为17栋居民楼安装30个智能充电桩,覆盖1200余户居民。“充满自动断电,安全又省心”,居民王阿姨的点赞,正是巡察工作“把小事办实”的最好注脚。
利剑护航:长效治理中的“巡察担当”
“群众的笑脸是最好的成绩单。”第一巡察组组长的话语道出巡察初心。如今,石鼓区巡察办的“为民办实事”清单已更新至47项,从楼道堆物清理到屋顶漏水修缮,从加装电梯调研到适老化改造推进,每个问题都标注着整改时限与责任单位。
这场民生“攻坚战”背后,是石鼓区构建的“巡察+治理”新模式:将巡察发现问题与基层治理创新相结合,建立《老旧城区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巡察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正如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所言:“巡察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推动构建‘发现—整改—提升’的治理闭环,让老旧城区在‘微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当暮色中的桑园路灯火璀璨,当建设新村的下水道不再堵塞,当西湖一村的充电桩闪烁绿光,石鼓区的老旧城区正经历着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这场由巡察引领的民生变革,不仅照亮了群众的回家路,更蹚出了一条以政治监督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让“巡察温度”在每一盏路灯、每一寸管道、每一项设施中持续传递,勾勒出新时代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图/文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