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我在2024年1月16日发的微信朋友圈信息,遵义市川剧传承协会年会,照例是先组织会员演唱,然后简短茶话座谈,程其林会长简要总结协会一年工作,最后就是团拜会餐。我是他特聘的传承协会顾问,传承协会的活动只要通知到,我必定都参加,他特别看重我,我也特别敬重他。那时候他还好好的,其后我们就没有再见面。时光荏苒,转眼就过去一年多,他人就没了。昨天我到了殡仪馆才知道他已经病了一年多,家里没有对外讲,虽经多方治疗,依然无可救药。回想我和他的交往,自然感慨良多。

我是2001年底从红花岗区教委转岗到红花岗区文体广电局分管文化后结识他的。他生于1944年9月,1957年进入遵义川剧团,跟随杨可啸学艺(花脸),通过多年演艺实践,他任过遵义市川剧团的团长,也是知名演员、表演艺术家,还能编、能写、能导,是全褂子川剧艺术人才,代表剧目(花脸戏):《铡侄》《打鸾》《醉打山门》《五台会兄》等。

2002年剧团决定重排《抓壮丁》,一下子找不到演出本,我给他找了一张《抓壮丁》的电影碟片作参考,他就改写出了本子并且出任导演,除了在剧场演出外,还在添秀桥旁搭台开放演出,演出效果相当的好。他处理其中有一个户外场景的背景音乐借用了江南小调《茉莉花》,有人提出异议,他客气地征求我的意见。其实我对音乐并不在行,但是我也凭自己的感觉谈了我的看法。《茉莉花》旋律流传甚广,完全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在剧中可以说是注入了清新之感。

每到春节,红花岗区文化部门都要安排一周的春节慰问演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2004年春节,川剧团重排了《御河桥》和《望娘滩》大戏,在红花冈剧院大门口平台搭建舞台演出。《御河桥》里的两个主角柯太傅和宣学贤因为儿女婚姻反目,经过波折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柯、宣两家也冰释前嫌。程其林和饰演另一个主角的老演员在台下交往本有些不合,台上出演的剧情正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们相得益彰的演出配合令知情者另眼相看,赞许他们的握手言欢。

他出于对川剧的特殊情结,退休后也不忘对川剧的传承振兴,组建了遵义川剧传承协会,把退休老艺人和年轻演员都团结进会,还吸纳了一些川剧爱好者、票友进会,让这些人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他坚持协会川剧传承活动的定期开展,为本团退休老艺人和川剧爱好者营造了一个愉悦心情的好环境,并与成都、重庆、贵阳等川剧同行加强合作,互相交流学习,使遵义川剧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他聘请的协会顾问都是高规格的,有原遵义市的市委、市人大、政府、文化局老领导,他们都接受了他的诚挚邀请。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也忝列顾问其中。我记得大约七八年前的一次,在红花冈剧院的贵宾厅,他的协会接待从成都来的李伯清老师,我在发言中盛赞川剧传承协会,说他们对川剧戏曲艺术的传承,是做了政府应该做、但是没做好的事。民间协会主动对接,主动开展戏曲传承活动,功莫大焉!

我的女儿在遵义师院从事表演教学,关注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设立了《川剧红色题材戏曲形式的创作演变发展走向》的研究课题。我找到程其林老师,请他介绍遵义川剧团创作排演红色题材戏曲的历史过程,他接过话题回顾历史滔滔不绝地就给我说起了往事,如数家珍——

因为遵义以前隶属巴蜀,直辖重庆,川剧在遵义很有土壤。建国后,遵义以前的川剧戏班子被逐步改造为国有。1951年5月5日当时的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地方戏曲已经开始重视现代戏的演出。

配合土改和抗美援朝,遵义川剧人就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演出了现代戏《白毛女》、《抗美援朝》、《护士与伤员》、《消灭细菌战》、《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

1959年,贵州省举办戏曲汇演,贵阳市川剧团参演的剧目为传统戏《红梅阁》;遵义参演的剧目是《红军坟》。《红军坟》一戏的序幕以剧中年已80高龄的红军长征见证人的身份在红军坟前给小学生讲述红军卫生员为救治老百姓掉队、惨遭地方反动武装杀害的故事入戏。老百姓感恩红军卫生员,为其垒坟祭奠;反动武装挖坟;老百姓再垒坟。剧情围绕“三挖三垒”展开。编剧,金启坤。导演,李云龙(剧团团长),并出演主角胡正义,其妻廖淑君出演胡正义妻;王学林出演张大公(主演);伍成孝出演卫生员小红(男角);杨可啸出演反派角色王南天。《红军坟》进省参加文艺汇演,获全省一等奖。当时参加汇演的剧目只有《红军坟》这个剧目是现代戏,省文化厅对剧本创作、导演、演员演出,整体评价都很高,同时也引起了文化部的关注。

1984年,为了隆重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剧团上级主管部门授意,要求剧团重排《红军坟》。金启坤对原本又进行了改写,改剧名为《鱼水情深》,原剧护坟首领张大公是主角,现在把小红上升为男一号加以突出,由青年演员阮素文出演;张大公改由时任团长程其林出演。这出戏的推出也很不容易。当时剧团接受任务下县巡演,边演传统戏,边排《鱼水情深》。白天排《鱼水情深》,晚上演传统戏。巡演回遵,汇报演出,通过审查,市内公演了十场。

1990年,根据遵义民间流传的红军卫生员故事创作的女红军卫生员雕塑铜像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落成,受此启发,红色文化故事题材又重新被关注,创作又被提上议事日程。1995年,原遵义市文化部门领导指定剧团艺委会主任向阳牵头创作。他领队在当年红军卫生员活动地点采风,搜集资料,将原《红军坟》剧情作了重大改写,去掉了“三垒三挖”剧情,改为尝药、治病,把原来的主角小红由男角变为女角,剧名定为《红妹》。这一改动,从剧情、角色设置转换来看,让这一红色题材剧目的创作走向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

1996年,《红妹》正式立戏,特聘国家一级导演、四川省乐山市川剧团谢平安执行导演;红妹一角由青年演员叶竹担纲。该剧推出,受到文化部关注,1997年初,文化部推荐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编剧周忆清指导改本,剧本改名《红军妹》。1997年11月,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9月。受文化部之邀,原遵义市分管文化领导带队,《红军妹》进京演出,并参加了首届川剧节调演,深受文化部及有关专家好评,获“首届中国川剧艺术节”银奖。

《红军妹》立戏已经走向了红色题材入戏的一个高度,为了顺应中国文联提出的文艺作品要出精品的要求,2000年下半年剧团联系了国家一级编剧、成都市川剧院徐棻改本,改剧名为《红军妹子》。徐棻接手改本对剧情、角色没有作大的改动,但是理顺了剧情尝药、辨毒的救治关系,增加了主要配角二憨,使剧本更加人性化,唱词的文学味更足,通过舞台形象展示,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戏曲艺术特点更加得到彰显。该剧于2001年再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11月荣获贵州省委、省政府首届文艺奖。

2005年,根据剧团在建国后利用红色题材讲好红色故事取得成功的先例,剧团确定继续打造红色剧目,排一出观赏性强,走市场化路子的新戏。剧团请遵义知名剧作家张勤学创作剧本,出稿《红军魂》,得到大家认可。这是一出脱胎于《红军妹子》又跟进时代节奏改革的现代川剧,内容上采用的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非常感人;形式上还是以川剧戏曲程式为主体,吐火、变脸等绝活兼而有之,并集歌舞、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显得新颖活泼,非常富有时代感。2006年6月,《红军魂》正式对外公演,引起轰动也引起热议。不少观众看后反映,不仅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深深地为红军小卫生员所打动。“半场歌舞半场戏”的新表现形式得到了观众认同。

2006年11月,剧团与经纪人合作,逐步形成了一套剧团和经纪人闯市场的艺术产品营销运作模式,聚集了近80人的营销业务队伍。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也分别致函全省各地、州、市和各县(市),让其为《红军魂》巡演行方便之门。由此,剧组开始了漫长的巡演征程,历尽艰辛。令剧组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艺术改革探索逐渐引起了社会舆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在广东演出《红军魂》的盛况,为记者发现,在《贵州日报》(2010年5月10日)发表了《小剧团“长征”9省市闯出大市场》一文,同时刊发的评论员文章《600场巡演大写“贵州精神”》,赞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写就了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贵州精神”。这些宣传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和中宣部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就此作出批示:“光明日报可就小剧团闯出大市场做深度报道,发动演艺界参加讨论”。接着《光明日报》(2010年6月5日)刊登了两篇讨论文章,《小剧团闹出大动静——遵义川剧团改革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纪实》和《小剧团演绎思想解放的大逻辑》。11月7日,在红花岗区举行了由《光明日报》、文化部改革办改革指导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军区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以及周边文艺院团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肯定,改革创新是文艺院团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剧团无论大小,只要坚持创作优秀作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焕发生机,焕发活力。遵义市川剧团的实践证明,主旋律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先进文化的精品力作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通过程其林老师回溯遵义市川剧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探究运用戏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的创作发展脉络,结合川剧戏曲发展的走向,凝重反思,让我们感受到了遵义川剧人对文化创新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遵义市川剧团历史上的风光已经成为过去。2011年,遵义市红花岗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撤销了遵义市川剧团建制,人员大部分被分流到红花岗区文化馆,领导身份也转换为馆长身份,虽然也照样承担一些政府的演出任务,也仅限于歌舞、戏曲片段,毕竟完整的剧目演出功能受到了限制。遵义市川剧团曾经被誉为红色剧目专业户,眼见川剧要在这片沃土消亡,遵义市川剧团老团长程其林牵头成立了遵义市川剧传承协会,是遵义市川剧表演艺术非遗项目的主要传承人。他团结并依靠遵义市戏剧家协会、原川剧团现文化馆人员、地方上川剧玩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尽力保土守职,通过各项活动开展,挽救遵义川剧戏曲衰微。

  呜呼,“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文化名城川剧团建制已然不在,老一代川剧艺术家相继谢世,所幸程其林老师创建的遵义川剧传承协会还在延续川剧艺术的发展。我寄望后继任会长、新的领头人继续开展好传承协会工作,让传承协会继续发扬光大。每当我们听到川剧锣鼓铿锵响起,听到川剧唱腔旋律不绝于耳,这就是对程其林等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最好怀念!

    程其林老师,安息!

作者简介:

彭一三,1955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过银行职员、中学语文教员、教育、文化行政部门公务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原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顾问,遵义师范学院、遵义电大、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客座教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散文、评论作品多篇在全国、省市获奖,著有散文、评论集《生活的圈子》(四川人民出版社),主编纪实文集《红花盛开的地方》(贵州人民出版社),参与主编纪实文集《我的高考 我的大学》(西南交大出版社)。

作者 利哥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