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衡阳市蒸湘区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间,跃动着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深入一线精准“把脉开方”,以科技力量助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人才下沉、技术落地、产业增效”,成为推动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陈俐:葡萄田里的 “技术管家”,让亩产与效益双提升

陈俐(左)在葡萄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在蒸湘区雨母山镇新竹村华农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陈俐正在基地细致察看今年的葡萄长势,她一边用手轻轻托起葡萄串,一边耐心讲解:“采摘前10天要减少灌溉,让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60% 左右,这样葡萄甜度能提高2-3个糖度。”作为葡萄基地的“技术管家”,她坚持从品种筛选、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修剪到采摘全过程指导。
“从选苗到施肥,从结果到采摘,他们都手把手地教,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合作社负责人陈华算起账,“这两年年亩均产量从2000斤涨到2600斤,农药成本每亩少了60 元,总产量从163吨增至206吨,增幅达 26.4%。”
贺晓霞:养殖车间的“技术智囊”,为湘黄鸡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贺晓霞是服务于蒸湘区新发展饲料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在湘黄鸡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方面,他是地地道道的“农专家”。

贺晓霞(中)在鸡饲料生产车间进行技术讲解
“这个饲料配方要针对湘黄鸡不同的生产阶段进行调整。”在饲料生产车间,他正向工人讲解配方优化要点。今年,贺晓霞来到该公司从事技术指导工作,针对企业面临的降本增效、科学饲养等问题,他指导企业将酶菌小分子分解发酵技术运用到饲料生产中。这种技术能把稻谷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方便湘黄鸡消化吸收,从而提升营养利用率。这样不仅能提高湘黄鸡的免疫力,减少日常用药,还能改善鸡肉风味,让鸡肉口感更佳。
“目前,我们公司对该项技术边研究边投入使用,每只湘黄鸡的成本可以节约1.5元,用药减少50%以上。”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科技赋能养殖业提质增效,既需要技术落地,更离不开平台搭建与先进经验的借鉴。为此,贺晓霞还推动搭建“衡阳湘黄鸡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引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钟金凤博士团队开展“湘黄鸡抗病育种”研究,组织企业赴广州学习“智能化笼养”技术,通过引入先进养殖理念和技术,为特色家禽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闵冬青:蔬菜基地的 “绿色顾问”,让“菜篮子”既优又丰
“秋葵的采摘标准最好是8-10厘米,这样的口感最好。在采摘的时候要同时修剪下面的老叶,这样才能保证上面果子的营养供给。”在蒸湘区亿湘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科技特派员闵冬青手把手教农户定植技术。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去年公司引进了白玉丝瓜、秋葵等优良品种,并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基地蔬菜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轨道,品质逐步提高。
“今年的产值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0%,产量增长25%,蔬菜的商品率也提高了15%,‘菜篮子’供给更稳了,我们的收益也更有保障。”

闵冬青(中)和农户在秋葵种植园交流
刘桂:稻田里的“丰产医生”,护航水稻提质增效
“现在是中稻孕穗期,现在要特别注重卷叶螟和钻心虫的防治,这个时期对产量的影响特别大。”在蒸湘区呆鹰岭镇新民村的稻田中,科技特派员刘桂拔起一株秧苗,观察根系后给出“处方”。这两年来,他深入蒸湘区农业生产一线,从优质种苗选育、工厂化育秧、精准田间管理到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机械化高产栽培等关键环节,现场“把脉”,提供“点对点”解决方案,切实为区域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是农户眼中的 “丰产医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稻增产稳产方面,刘桂结合国、省水稻种植研究机构的成果和衡阳的种植环境,在蒸湘区加大推广全国超级稻品种“晶两优华占”的种植力度,该品种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可实现每亩约 1200 斤的产量,对促进该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积极作用。

刘桂(左)在稻田中查看禾苗长势
科技赋能兴沃野,乡村振兴谱新篇。近年来,蒸湘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目前共选派6名市科技特派员和18名区科技特派员,他们有来自市农科院、市蔬菜研究所、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也有来自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所的技术骨干,精准对接辖区内24家农业企业和生产基地,涉及农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通过“一对一”科技帮扶,将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曾璐茜 陈文华 康敏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