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5.7亿的《东极岛》无疑是一部大制作影片,从资金规模、场面设置等方面来看足以称得上“大片”,但是上映后的票房表现却没有达到预期,让人不禁对这场高额投入的回报打上问号。

影片以日本“里斯本丸”货轮沉没事件为核心,属于典型的灾难片范畴,剧情围绕东极岛渔民参与沉船救援展开。在这场救援故事中,影片不仅展现了东极岛渔民出于人道主义的本能选择,更蕴含着朴素却厚重的国际主义情怀。此前,我们看过不少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影片,既有外国人救助中国人的经典之作,如《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金陵十三钗》《拉贝日记》里外国友人在乱世中对中国民众的庇护;也有中国人救助外国友人的作品,像《烽火芳菲》《黄河绝恋》《营救飞虎》等影片中,中国百姓对美国飞行员的救助,同样彰显着跨越国界的善意善举。而《东极岛》中的渔民们,他们或许根本不懂“国际主义”这样的宏大概念,他们只是凭着人性深处的善良与良知,在日军的残暴威胁下,被“海上有难,必救”的信条与血性本能驱动,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救人壮举,他们的淳朴行为也在国际社会留下了深远影响,可惜此段史实并不为人所知多少。

不过,影片的失真之处也颇为明显。抛开他人已提及的许多对影片的责难问题,单说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和特技效果的处理,我有些话说。比如水下场景的夸张演绎,不仅未能增强感染力,反而显得刻意,并不受观众认可。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设定岛上仅有58户人家、263人,夸张点说,竟然呈现出千船竞发般的救援场面,显然顾了场面宏大,却忽略了岛上有限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同时,作为一个位于我国东海极其边远的穷困岛屿,片中每只船的格局都显得过于体面,与孤绝岛民的实际生存状态并不相符,难以让观众信服。

此外,影片在角色设计上存在偏差。海盗的儿子阿赑、阿荡兄弟俩被岛主吴老大收留后,始终无法融入岛内原住民群体,他们被塑造成孤胆英雄,行事带有冒进色彩,这与后续岛民在保守屈从后奋起救助的情节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衔接,让整个救援故事的情感递进和群体行为动机显得不够顺畅。

尽管影片存在诸多不足,《东极岛》至少让我们得以感知在抗战期间,中国人以朴实情怀救助国际友人的史实,印证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一朴素认知,让这段跨越国界的善意往事被更多人知晓,或许这正是影片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2025.8.11

作者简介:

彭一三,1955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过银行职员、中学语文教员、教育、文化行政部门公务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原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现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顾问,遵义师范学院、遵义电大、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客座教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散文、评论作品多篇在全国、省市获奖,著有散文、评论集《生活的圈子》(四川人民出版社),主编纪实文集《红花盛开的地方》(贵州人民出版社),参与主编纪实文集《我的高考 我的大学》(西南交大出版社)。

作者 利哥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