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稻浪翻滚间,收割机轰鸣着向前推进。谷粒顺着输粮管倾泻入车,秸秆则被尾部装置瞬间粉碎成细碎草屑,如春雨般均匀抛撒在田垄上——这是7月20日在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公益村稻田里看到的景象。
从昔日“一把火”焚烧秸秆污染空气,到如今农机“吞”秸秆、土地“吃”肥料,岳屏镇用秸秆还田技术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不仅让5000多亩耕地焕发新生,更让全镇空气质量从全市倒数跃升至前列,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绿色农业之路。
农机“变身”:“收割+粉碎”一步到位

▲农机“吃”秸秆李孜摄
“以前收完稻子,秸秆要么堆在田边烂掉,要么一把火烧了,又呛又污染。”公益村村民望着田地里正在作业的收割机,对比着三年前的场景。
作为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农业大镇,岳屏镇曾长期被秸秆处理困扰——2022年以前,全镇秸秆处理主要依赖人工搬运或焚烧,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焚烧产生的浓烟还让空气质量一度跌至全市倒数。
转机始于农机技术的引入。2022年,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的收割机首次驶入岳屏镇稻田,经过近几年镇里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力度,如今这类农机已成为田间作业的“主力军”。当天,在公益村田间,记者看见,每台收割机尾部都装有重型刀盘,数十片刀片高速旋转,能将秸秆撕裂、切割成5至10厘米的草屑,再通过抛撒器均匀覆盖在田间。“这台‘二代’收割机实现了‘收割+粉碎’一步到位,以前人工处理一亩秸秆要3个人忙一天,现在机器10分钟就搞定。”岳屏镇生态事务中心副主任周奎扬介绍。
粉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旋耕机会将泥土与草屑翻转混合,让秸秆完全被土壤包裹。“在湿度和温度合适的条件下,30天左右就能腐熟。”周奎扬指田地介绍,“秸秆发酵后就是天然有机肥,一亩地相当于增施10至15公斤氮肥,肥力比化肥还持久。”
数据印证了效果:公益村种粮大户采用秸秆还田后,早稻亩产从传统种植的800斤提升至1000斤;土壤检测显示,秸秆发酵后的有机肥含氮量超过13%,远超普通化肥,且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
多方联动:“新技术”替代“老办法”

▲入户宣传
“秸秆还田的关键,是让老百姓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岳屏镇副镇长黄春林说。技术落地初期,不少农户有顾虑:老年人习惯了焚烧秸秆的“老办法”,部分农户担心机械收割成本高,丘陵地区的农户则发愁机器进不了梯田。
针对这些问题,岳屏镇构建了“宣传引导+精准服务+常态监管”的工作体系。在公益村,“严禁焚烧秸秆 净化生态环境”的横幅格外醒目,镇村干部还挨家挨户发放明白卡、公开信,用“焚烧污染空气易生病”“还田能增产”的身边案例做通思想工作。

▲环保志愿者队伍巡查田间
对于行动不便的农户,镇里组建了由志愿者和村干部组成的帮扶队。“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我们就帮老人把秸秆运到平地处理。”公益村村委委员蒋磊磊说,遇到劳动力短缺的家庭,镇里还会适当补贴人力成本。同时,4人一组的环保志愿者队伍每天巡查田间,一旦发现焚烧苗头,立即上前劝导制止。
如今在岳屏镇,农户们已算清了“生态账”和“经济账”。“机械收割一亩虽要100—120元租用机器费用,但省去了化肥钱,亩产能多200斤,人还轻松!”蒋磊磊算起收益,“而且现在村里天更蓝了,成群的白鹭时常在田间上空盘旋,成了稻田里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效益双升:土地“越种越肥”空气质量“杠杠的”

▲谷粒顺着输粮管倾泻入车 李孜摄
秸秆还田带来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在环境层面,随着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消失,岳屏镇空气质量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全市倒数,跃升至如今的全市前列。“以前一到收割季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现在天天能看到蓝天白云。”周奎扬拿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PM2.5浓度下降了30%以上!”
“越种越肥”。公益村通过土地流转的500多亩稻田,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化肥使用量减少30%,每亩种植成本降低近百元。“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抗旱能力也强了,去年汛期积水,秸秆还田的地块没受影响。”蒋磊磊说。
针对丘陵地形机械作业难的问题,当地还探索出“机械为主、人力为辅”的模式:成片地块全程机械化,山地、梯田则由人工打包秸秆后集中处理。目前全镇秸秆还田普及率已达 90%,今年上半年油菜秸秆焚烧现象几乎清零。
“秸秆还田不是终点,还要让技术更适配、成本更可控。”黄春林坦言,当前丘陵地区推广仍有农机购置或租赁成本较高等瓶颈,“二代农机”也面临技术更新,但镇里已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技术扶持政策,未来将持续优化推广模式,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秸秆还田的红利。(伍施施 肖子立 李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