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衡阳,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在衡钢特大口径无缝钢管连轧技术项目现场,工人们正为明年7月的投产全力冲刺。而在企业车间、街头巷尾,另一股力量也在悄然涌动——衡阳市蒸湘区人大代表们深入一线,听诉求、解难题、促发展,以创新工作方式激活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如何让人大工作更贴近产业脉搏、更精准服务企业需求?蒸湘区人大常委会以机制创新作答——通过“链上建站”精准破题、“代表活动”主动问需、“平台赋能”汇聚资源,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企业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人大代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链上建站:代表履职直抵发展一线
今年6月27日,一场特殊的民主议事会在衡阳市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蒸湘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彭东阳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进驻联络站,与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居民代表一同研讨“衡钢周边道路交通拥堵”解决方案。
“信号灯配时要优化”“护栏要加装”“乱停乱放要整治”……在经过现场“把脉”后,在民主议事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形成“管、疏、找”的优化方案,并通过民主表决。次日,蔡伦大道衡钢1号门前的信号灯平峰时段绿灯就延长了20秒,2号门和3号门之间的衡钢农贸市场路段中央护栏也安装完毕,2名专职辅警到岗开始巡逻。

民主议事会
“没想到这么快!”衡钢集团保卫处负责人感叹,“人大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相当于把履职服务搬到了企业门口,积极助推企业发展,问题解决效率大大提升。”
这是蒸湘人大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区通过遴选国、省、市、区四级人大代表进驻,形成跨层级、跨领域的代表协同机制。截至目前,共收集企业问题15个,分解成10个工作任务,全方位开展助企服务。
代表活动:深入一线察实情,精准把脉解难题
代表们的脚步并未止步于固定站点。蒸湘区人大创新主动走进基层,将“流动联络”与“代表活动”相结合,将履职平台延伸到项目现场、企业车间和街头巷尾,让人大代表主动走进基层一线、发展一线。
在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时,人大代表发现杨柳4S街区地处低洼,在大雨过后满是积水。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2024年8月的一次内涝灾害中,受灾严重的展车企厅达11个,共132台汽车受损,总体损失预计3300万元。
当月,省人大代表、蒸湘区委书记曾梦龙就召开座谈会,衡阳市住建局共同参与,与代表们一起调研现场,着力解决街区内涝问题。
经调研发现,该街区的排水规划年头已久,与当前的街区实际严重脱节,导致雨水难以排出,形成内涝灾害。蒸湘区委书记曾梦龙当即决策,将杨柳4S街区纳入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改造于今年端午前后启动,成效立竿见影。“前段时间连续暴雨,街区居然没有积水,改造真的起了作用!”街区负责人感慨道。
线上线下:双平台联动,提升服务效能
蒸湘人大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双平台,提升为群众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办理实效。线下依托固定代表联络站建立定期接待、问题转办、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线上搭建“码上找代表”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代表介入“即时响应”。
针对企业融资难、政策对接不畅等问题,代表们通过线上广泛收集需求,在线下组织银企洽谈会,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帮助企业申请奖补资金、对接产业基金。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蒸湘区人大还将关爱延伸到农业主体。2024年台风“格美”灾害中,华农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亩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万元。蒸湘人大迅速启动应急帮扶机制,组织代表线下实地调研核实灾情,通过代表联络群、社交媒体等发起“爱心助农”行动,帮助合作社销售抢收葡萄、蔬菜等产品,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华农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遭受台风“格美”灾害
主动走向基层,搭建服务平台,蒸湘人大通过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起与企业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服务新格局。代表们履职在链上、奔走在一线、服务在身边,不仅打通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最后一公里”,更书写了新时代地方人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张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