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薄雾还未散尽,天空终于被初升的朝阳染成淡金,无声地宣告着又一个劳作日的开始。

在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土桥村,农业智慧数据管理系统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光照强度、土壤含水率、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数据,大棚的遮阳网缓缓收起,天光透过棚膜轻柔地洒在蔬菜上,滴灌系统仔细地照顾着每一株秧苗……

大棚内悬挂式微喷灌设备正在运作

智慧驱动: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

“以前巡棚主要靠的是经验,现在看数据就知道哪块地缺水缺肥、哪块棚温度偏高或偏低。”湖南华达田园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达田园)的技术人员邱海平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图笑呵呵地说,“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开遮阳网、什么时候补光,系统都有提示,现在种植更加便捷高效了。”

邱海平介绍智慧农业平台数据显示图表

据悉,华达田园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不断转型的背景下,它率先拥抱技术革命,如今已建立起200座蔬菜单体大棚、3.2万余平方米连栋钢构大棚和400亩水肥一体化设施——支撑这片现代化田园高效运作的核心,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的“智慧农业平台”。

据邱海平介绍,这套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分布在田间地头的传感器、气象站、摄像头等设备,24小时自动监测着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重要数据,实时发送至平台后台,并结合历史种植经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可行的种植建议。

水肥一体化智能设施

此时蔬菜大棚内,湿润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的清新与蔬果的微甜。务工的村民陆续走进来,挎着竹筐的身影在氤氲水汽中晃动,这边松松土,那边摘摘菜,拉家常的乡音混着智能设备的低鸣。

在分拣线上,村民肖大姐正在将一筐筐小白菜装袋打包,准备发货。她早年种过地,却总面临收入不稳、操心事多的难题:“现在把地流转给园区,我在这上班,按月拿工资,还有时间照顾家里,比以前种自留地轻松太多了。”

依托智慧农业平台数据稳定农业种植成果,不仅帮助种植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还有效抢占了市场先机,促进了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邱海平介绍,去年初春正值大蒜种植关键期,但由于气温反复大幅波动,大多数菜农为了避免冻害选择晚种,他们则通过系统提示精准控温、控湿、控光,提前做好了防护,最后不仅有效稳住了种植产量,还成功抢得上市的“时间差”。“那一次,我们种植的大蒜提前了十几天上市,每斤多卖了两毛钱。”邱海平笑着回忆道。

村民们在田间劳作

“智慧农业的加持让我们底气更足了。”公司主要负责人王小会接过话茬,说:“依托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生产全程自动化管控,还有数字监控技术保障质量,再加上水肥一体化精准操作,这几年下来,我们的土地整体产出率提高了1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以上,灌溉用水也节约了约20%。”她拿起报表继续介绍,“产量稳中有升的同时,效益也很可观,每年能节约人工开支30万元以上,年新增收益达150万元。”

依靠稳定的种植产量和较高的品质,园区已逐渐建立起一批长期合作客户。“我们的菜水分足、口感好,尤其是夏天也能保鲜,回头率越来越高。”王小会介绍道,“现在一天送出千余斤蔬菜已是常态,系统的加持让我们更敢种,也种得更稳。”

从播种到采收,从监测到调控,智慧农业不仅改写了作业流程,也悄然推动着人与土地关系的重构。通过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华达田园实现了从“分散小农”向“集约农业”转型。越来越多村民从自种自销的个体农户,转变为现代农业链条中的一员,他们既参与生产,也拥有了更稳定的收入和更规律的生活。

政策赋能:让智慧农业走得更稳更远

在华达田园的发展轨迹里,技术是动能,政策则是底气。

“从土地流转到项目立项,从设备引进到平台搭建,关键环节都有专人对接指导。”王小会回忆。不少智慧化改造项目得以顺利落地,离不开蒸湘区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和贴心服务,更离不开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

近年来,蒸湘区牢牢把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始终将智慧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围绕“典型引路、政策扶持、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品牌经营”等抓手,蒸湘区精准发力,出台了《蒸湘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在给足国家、省、市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了对智慧农业的奖补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各农业企业主体发展智慧农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逐步绘出一幅数字赋能农业的现代画卷。

“扶持不是简简单单发个文件,而是真正下到田里、进到棚里,帮企业解难题、促发展。”蒸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悉,蒸湘区农业农村局每年会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班20余期,组织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为农户授课,培训人员达1600余人次,给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持。

不止于“种”:迈上农业3.0的探索之路

尽管智慧农业在提质增效方面成效显著,但王小会也坦言,农业企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智慧平台能解决种得好、管得细的问题,在提升亩产、节本增效上已有明显成效,但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对接难,仍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硬骨头’。”

农业2.0意味着从“靠天吃饭”迈向“靠科技种田”,而真正进入农业3.0,则需要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融合发展:不仅生产更智慧,还要让农业场景更开放、体验更丰富、价值更全面。

为此,华达田园开始尝试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在不破坏耕地的基础上,畅想将农田变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开放场景——未来智慧系统不仅管得了水肥、控得住温湿,或许还能联通市场、匹配订单、预测风险;一个农场不只是生产基地,或许还能成为生活社区、文化场所、教育平台;大棚里有的不只是果蔬,或许还可以建起研学基地,打造“菜园直播间”,推出“春耕体验营”“亲子采摘日”等项目……

“未来农民的身份,将不只是田间劳作者,更是经营者、传播者和创新者。”王小会表示,华达田园将依托技术优势与政策支持继续探索,让更多人走进农业、认识农业、分享农业,为现代农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龚燕 彭妮璇)

作者 ZPJ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