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振兴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挂绳公司——衡阳市宏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当地扎根近9年。

村民们忙着加工挂绳
7月15日,走进衡阳市宏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制作、加工呈现一派火热景象。衡阳市宏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杨春笑着介绍,“今年生意火爆,订单络绎不绝,前段时间我们非常缺人手。预估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相当于我们去年整年的业绩。虽然挂绳产品已经进入销售淡季,但公司订单仍然不少。”
初入行业,屡屡碰壁
回忆起自己迈入挂绳行业的源头,张杨春坦言,2000年,年仅16岁的他赴深圳打工,进入的便是挂绳厂。在挂绳厂,张杨春不愿只做一名普通工人,他肯学肯干,进步飞速。他的努力和能力有目共睹,不久,工厂的采购、业务工作便交由张杨春负责,他开始深入接触挂绳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2004年,张杨春所在的工厂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等各种原因,最终走向了倒闭。2005年,手握客户资源的张杨春决定带着原工厂30多名老员工组建新团队,继续销售挂绳。仅一年就遇到了业务瓶颈,他们没有放弃,苦撑了几年,直到2010年团队不得不解散,各寻出路。
那段时间,张杨春心灰意冷,挂绳创业之路到底要不要坚持?他的心中满是疑惑。深思熟虑后,他决心做服装生意糊口度日,同时兼顾挂绳事业。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熬过4年低谷期后,2014年,他抓住网络发展的风口,在线上大量推广自家的挂绳产品,销量逐步飞升,迎来了挂绳产品的“春天”。由于挂绳的存货不多,张杨春开始思考如何稳定生产。
考虑到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场地和人手所需的费用数目不小。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衡阳。
不改初心,重新出发
家乡沃土,大有施展拳脚之处。
张杨春当时决定回衡阳,询问了家乡振兴村村支书的意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和建议后,他吃下了“定心丸”。
“回家乡创业,虽然心里忐忑,但我知道一定行得通。”张杨春直言,2014年他尝试把产品陆续从深圳带回衡阳,通过村干部大力宣传、张贴招聘广告等方式找到了人手,这些人基本是周边赋闲在家的村民。

制作绳头的设备
挂绳制作不仅简单易学,而且工作时间、地点很自由,村民们都很热衷于打这种零工。“一般都是按件计费,按我做挂绳的量,一天下来差不多能拿个50块。”振兴村村民肖冬贵笑着表示,她现在在家有空就做挂绳,补贴家用的同时还很有成就感。
挂绳搭配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应用在小风扇、血氧仪、U盘、自拍杆等各类产品上。张杨春拿着样品说,“2019年,我们的挂绳爆单卖了1600万条。在香港旅游时,看到卖小风扇的商店,我一摸挂绳,就知道是我家的产品。可以说,在小风扇领域,我们公司的挂绳占70%的市场份额。”
走品质之路是公司的立根之本。张杨春认为,拼价格竞争力不足,拼质量才是长远发展之路。为此,他们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验收标准,生产、质检和出货责任到人,提高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产品品质好了,销路自然不愁。
提及回衡阳创业的这几年,张杨春表示,他明显感受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原先的担忧早已烟消云散。“前段时间,我想把营业执照由个体工商户变更为公司,镇、村干部都热心帮忙,指导和协助我办理。”张杨春说,只要他们和村干部反映问题,第一时间都会得到回复和解决。
致富有道,惠及家乡
张杨春驱车带我们前往中平村生产点。在中平村,有各种硅胶模具、中小型制作设备,村民们正忙着切胶、裁剪。
小挂绳做成百万产业,离不开对市场的摸索。开发产品样式、拓展生产线、扩大产业规模,张杨春正逐渐扩大他的产业版图。现在,他的公司不仅可以制作线绳,还可以制作硅胶绳、硅胶餐垫。
目前,该公司共有新民村、高碧村、中平村等5个生产点,30多名固定员工,500多名灵活用工人员,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895万,产品销往多个国家。
小小的挂绳产业,帮助5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除了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张杨春还和衡阳市蒸湘区岳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专门向他们提供产品供残疾人群体制作,不限制交货时间并给予相应的报酬,让残疾人提高自我价值认同感,找到归属感,积极融入社会。

挂绳产品
谈起未来的发展规划,张杨春说,“以后,我想慢慢往上游产业链转移。公司现在以组装为主,要依赖供应商供货,做上游企业能更好把控时间。”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为深入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工作,蒸湘区着力构建返乡创业大格局,搭建“乡村合伙人”平台,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开展了4季6场“乡村合伙人”交流分享会,汇聚了57名“乡村合伙人”参与路演,已落地项目21个,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蒸湘区梳理汇总全区资源后编制了《蒸湘区湘商回归返乡创业投资指南》,还组织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电商创业等各类培训班。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了《蒸湘区湘商回归返乡创业工作合作协议》。税费减免、创业补贴、金融服务、贷款贴息、人才引进……蒸湘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创业支持政策,吸引了大批“人、财、物、项”回乡村、建乡村。(谢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