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芳娟,笔名牛姑,1979年生于祁东县太和堂镇。她现任洪桥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员,身兼祁东县互联网协会会员、衡阳市作协会员双重身份,笔下著有《天涯》《极致绽放》两部聚焦婚姻议题的中长篇小说,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细腻洞察与深刻思考。
回望人生来路,刘芳娟曾坦诚分享心路历程:“前19年的求学时光,是揣着‘为祖国而学习’的赤诚前行;20岁到30岁,我像个懵懂的追梦者,在十年光阴里跌跌撞撞。直到碰过壁、尝过生活的苦才恍然明白,生活从不是温吞的童话,它既需要心无旁骛的坚持,更要存一份敬畏与恭顺。稍有松懈或狂傲,轻则被现实‘啪啪’掌掴,逼着你认清自己的稚嫩;重则坠入困局,许久都难寻出路。”
正是这份清醒的醒悟,让她学会妥帖安放生活与梦想,在烟火日常里扎稳了根基。
作为生活的践行者,刘芳娟的感悟里藏着最实在的人生智慧。“人生第一本书太重要了”,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父母该帮孩子选贴近生活、励志向上的读物,而非任由他们沉湎于脱离现实的童话或霸总文。这看似是小事,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就是看言情小说长大的,初入社会时总觉得生活该简单美好,走了许多弯路才懂得:不管梦想多远大,先得做个脚踏实地的生活者。梦想是奢侈品,得等抚好幼、养好老,才有底气去触碰;若本末倒置,中老年时难免要尝生活的苦。当然,若工作能与梦想恰好重合,那便是人生难得的幸事。”
如今的她,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笃定: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偶尔会到家里经营的定制衣柜与瓷砖店帮忙打理,更多闲暇时光则全心留给陪伴孩子。在她看来,女人能有一份靠自己经营的安稳工作(在她眼中,稳定与否从不在体制内外,而在自身的用心经营),守好一段扎实的婚姻,教出身心康健、能独立生存的孩子,比一心扑在事业上追求“百尺竿头”更有分量——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丈夫能真心认可并全力支持这份付出。
育儿路上,她更偏爱身体力行的陪伴:寒暑假时,会带着孩子去摆摊体验生活;上学日里,孩子认真写作业,她便在一旁静静看书或提笔写作。“以前带大孩子,我总爱说教;现在陪小的,更想做他的榜样。”她笑着说道,“我陪着他,也教他独立:有我在时,他能安心快乐;没我在时,他也能把自己打理得妥妥当当。我不因为带孩子丢了自己,孩子也不因为依赖我失了独立的能力。只盼着他们将来踏入社会,能稳稳当当地工作、踏踏实实地生活。”
而在烟火生活之外,刘芳娟心底那份跃动的热望,正通过祁东帮帮团的公益行动,一点点化作温暖的微光。
打小就是热心肠的她,始终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记在心上。过去,她见不得不公之事,总爱主动帮人协调家庭矛盾、调解婚姻难题,也常默默惦记着孩子的心灵健康;加入祁东帮帮团后,这份藏在心底的善意有了更具体的落点——她跟着团队走访困境家庭,为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蹲在巷子里耐心听老人唠家常、话过往;遇上社区里有孩子因家庭原因情绪低落,她会特意带着自己写的书上门,用故事里的道理慢慢开导,像对待自家孩子般温柔又耐心;邻里间有小摩擦时,她也会主动牵头调解,用通透的生活智慧化解矛盾。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还曾带领孩子一起,助力万芳园销售葡萄,用实际行动帮农户解决难题,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在她纯粹的婚姻观里,“彼此选择了,便要忠诚一生。少年时是甜蜜夫妻,中年时是默契搭档,老来便是相互依偎的伴”;家庭观中,藏着“复兴家族文化与家风家教,让孩子探索世界时,既有敬畏之心,有行为束持,也有归依的温暖”的深切期盼;育儿观里,则透着“少些虚浮欲念,回归‘无食果腹、无衣遮体、无居避风霜’的本真,教孩子觅食的本事、生存的能力”的实在。而她心底更大的梦,是“盼天下父母都能发现孩子的特长,而非逼着他们样样逞强;能激发孩子内在的上进心与学习欲,而非靠强制监督。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自在的姿态极致绽放,让‘老啃小’‘小啃老’的现象少些,再少些”。
这就是牛姑刘芳娟——在生活里扎稳了根,又带着祁东帮帮团赋予的公益温度,以如蚍蜉般的执着坚持,把心底的热望化作点点微光,温柔拥抱着她所关切的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