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过去的五年,衡阳市蒸湘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耕“五区”“五业”发展路径,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每一项决策、每一处落实。

从医保报销实现“小病不出村”,到家门口享受“名医工作室”优质医疗,从“创业触‘电’”培训托起的致富梦,到“乡村合伙人”“城市合伙人”计划凝聚的振兴力;从零工驿站、乡村车间搭建的“家门口就业”平台,到口袋公园、小区微改造勾勒的幸福图景,这些细微处的民生实事,汇聚成蒸湘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见证着百姓日益提升的获得感。

近日,蒸湘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们的‘十四五’·蒸湘答卷”系列报道,聚焦全区重点民生工程和改革创新实践,记录背后一个个平凡而有力量的故事。

11月5日早上9点,湖南省名中医徐基平已经在衡阳市蒸湘区衡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坐诊,候诊区里坐满了前来求诊的患者。

“以前去三甲医院挂专家号得提前一个星期抢,光挂号费就要两百多,来回坐公交还要两个小时,我这把年纪,真是折腾不起。”72 岁的刘大爷攥着检查单,笑着说:“现在专家每周都来,不仅出家门走路十分钟就到,挂号费更便宜了一大半,检查完还能顺便买菜回家!”

南华附一医院专家在蒸湘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教学

这样的便利,源自蒸湘区持续推进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近年来,蒸湘区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逐步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区级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专家来了、设备齐了、医生强了、服务细了,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体验变得更轻松、更实惠。

家住蒸湘街道的王先生患有复杂性心律失常,以前总为看病发愁。过去,他被多家医院建议去省城做射频消融手术,预约就要等上半个月,手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今,蒸湘区人民医院通过医联体打通绿色通道,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心内科专家曾高峰主任直接来区医院为他实施手术。“省了来回奔波的罪,收费还按二级医院标准来,”王先生看着各项指标正常的复查数据高兴地说:“医联体真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了我们老百姓!”

专家下基层,不只来“看病”,更是来“传艺”。如今,三甲医院专家团队定期指导业务、带教手术、开展教学查房,在蒸湘区各基层医疗机构中已实现常态化。

下沉专家在诊室为患者听诊

雨母山镇卫生院的会议室里,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蔡泽民正围绕一例小儿肺炎的诊疗过程展开复盘,“大家注意听这段呼吸音,湿啰音非常明显,提示肺部存在感染。”他一边在投影上播放听诊音频,一边向在场的年轻医生们细致解析;在蒸湘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名中医刘鑫工作室”每周定时开放,刘鑫主任坐诊时,基层医师随诊观摩,并会在诊疗结束后共同分析典型病案…..通过“传帮带”,基层首诊能力得到了长足提升,蒸湘区正在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

2025年8月启动的“三级慢病联动”机制,更让医疗服务实现了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社区医院建起了标准化的心电图室和检验室,居民的检查数据能实时上传至南华附二的区域影像中心和心电中心,专家在线阅片、远程诊断,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双向转诊”的闭环服务。

“我们推动医联体建设,核心目标就是要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蒸湘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强化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更多专家、技术、管理向基层流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从“群众跑”到“专家来”,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衡阳市蒸湘区的医联体建设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健康生态——让优质资源在基层生根发芽,也让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门口稳稳生长。(彭妮璇)

作者 ZPJ

黔ICP备2024026900号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440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1-2024 驰骋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85077405 | 邮箱:1583068703@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新都会四期20栋2层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