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衡阳市蒸湘区蔡伦大道驱车而入,两侧4S店林立,车流如织,这里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牌最全、配套最完善的汽车销售街区——杨柳汽车城。自2006年起步,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辐射湘南、影响全省的汽车消费高地。

杨柳汽车城俯瞰图
然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新能源转型浪潮、消费升级趋势与内部发展瓶颈,蒸湘区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紧扣“因势利导”的发展智慧,围绕既有产业基础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拓展链条,推动街区从单一的汽车销售集聚区,向“一站式汽车生态休闲服务示范区”跃升。
顺势而为:在产业浪潮中锚定航向
“势”是方向,是潮流。蒸湘区对杨柳汽车城的“因势利导”,首先体现在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与前瞻布局上。
杨柳汽车城的发展脉络清晰而坚实:自2006年起步,2008年被列为市重点项目,历经分期开发,一二期已建成,占地面积715亩,汇聚了60家汽车销售公司、65个汽车品牌。
近五年,占据全市乘用车总销量的70%以上。这份成绩单,奠定了其作为衡阳重要产业承载地和财税贡献者的坚实地位。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断超越。当绿色、智能成为汽车产业新标签,蒸湘区敏锐地将发展重心向新能源汽车倾斜,主动引导街区品牌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街区在拥有28个燃油车品牌的基础上,成功引进了比亚迪、鸿蒙智行、小鹏、极氪、深蓝在内的30个新能源品牌,形成了燃油与电动双轮驱动、互补发展的新格局。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街区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已攀升至43%,高居全省第二,仅次于长沙。这一转型,不仅抢占了市场制高点,更在无声中完成了街区产业竞争力的又一次淬炼。
“选择杨柳,看中的是这里的集群效应和发展潜力。”湖南力天汽车集团衡阳地区负责人李虎坦言,“这里的营商环境让人暖心,营业执照一两天办结,售后资质快速审批,政府部门的响应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顺应产业发展之势,更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作为后盾。为此,蒸湘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东阳任组长的高规格工作专班,并在区商务局下设杨柳汽车销售街区事务中心,专职负责街区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这套“顶层设计+专职机构”的机制,确保了政策资源的高效对接与发展难题的及时破解,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体制支撑。
正是这种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和对产业根基的悉心呵护,让杨柳汽车城在风起云涌的行业变革中,不仅没有掉队,反而底盘更稳、方向更明。
乘势而上:在瓶颈破解中疏通脉络
“势”是时机,是突破口。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伴随“成长中的烦恼”,杨柳汽车城也不例外。
内部路网不畅、基础设施老化、日常管理弱化、配套服务缺位……这些问题如同“血管内的血栓”,制约着街区生命力的进一步奔涌。蒸湘区的应对之策,是“乘势而上”,借助各方力量,精准疏通这些发展的堵点。
内涝,曾是困扰汽车城商户和消费者的“心头之患”。一场大雨,可能就让看车购车的体验大打折扣。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蒸湘区委书记曾梦龙会同衡阳市住建局领导现场办公,制定系统解决方案。今年上半年,蔡伦大道2公里内排水防涝工程的管网铺设、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设全面竣工。这使困扰区域多年的“顽疾”被彻底根除,汽车城的防汛抗灾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备受关注的城市停车场项目主体工程也已竣工,配套功能正逐步落地,这个规划了“汽车司机之家”和标准化维修车间的项目,不仅为长途货运司机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更以完善的维保服务,补上了汽车城后市场服务链条的关键一环。
这种精准服务不仅体现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更渗透在营商环境的点滴细节中。“政府部门的服务很务实。”北京越野衡阳蚂蚁之星店负责人李福海举例说,“商务局局长上门走访时,我们发现门口树木存在安全隐患,很快就得到处理。这种有求必应的服务,让企业感到很温暖。”
内部路网如同产业的毛细血管,其通畅度直接关系到街区的活力。蒸湘区抢抓衡钢“559”项目落地等战略机遇,积极向市政府申请推进汽车城片区路网建设,重点打通长丰大道和光辉街两条南北向主干道。这一系列路网工程的推进,旨在完善区域交通微循环,显著增强汽车城的交通可达性,为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动能。
此外,蒸湘区正积极争取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支持,将杨柳汽车城项目区域纳入城市日常建设及管理范围,计划对地下人行通道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增设照明、优化标识、修复破损等措施提升安全性与便捷性,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长效机制,为企业与消费者营造更优质的运营与消费环境。
这种“乘势而上”,体现的是一种问题导向与战略眼光相结合的智慧。它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轰动效应,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工程、一项项精准务实的举措,为产业巨轮的远航清障疏浚、拓宽航道。
借势而进:在生态构建中描绘蓝图
“势”是资源,是未来。
硬件设施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筋骨”;而软环境的优化与产业链的延伸,则是决定其能走多远的“气血”。蒸湘区对杨柳汽车城的谋划,早已超越了“卖车”这一单一维度,正“借势而进”,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是提升街区吸引力的关键。
对于消费者而言,买车不仅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涉及到贷款、保险、上牌、纳税等一系列繁琐事宜,过去,这些流程可能需要消费者在多部门之间来回奔波。蒸湘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推动一场“服务革命”。
在充分听取多方专业意见的基础上,蒸湘区研究制定了《衡阳杨柳汽车城提质发展行动方案》,请求市政府设立汽车城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金融、保险、税务、交通违法处罚中心、车管所服务站及机动车检测站等服务机构全部进驻,让消费者能就地办理信贷、保险、纳税、检测、上牌等业务,打通汽车销售服务“最后一公里”。
同时,严格落实《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文件规定,各部门执法检查遵守“赋码入企”制度,协调市直部门尽量开展联合执法,减少检查频次,降低企业负担,杜绝“以罚代管”,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在产业延链扩容上,蒸湘区的布局更具战略性与系统性。
一方面,当地正积极强化龙头项目的引领作用。与江苏森联公司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就23.19亩土地的合作方式、合资比例及运营模式进行了多轮深入探讨,力促森联杨柳新能源汽车综合体项目早日落地建设,为街区导入全新的产业模式与澎湃活力。
与此同时,蒸湘区将目光瞄准品牌能级的全面提升。计划挖掘存量建筑空间,精准引入如特斯拉、小米、蔚来等目前缺失的头部新能源品牌,进一步巩固品牌高地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发展的触角正向广阔的汽车后市场蓝海深度延伸。规划大力引进名车体验馆、二手车交易市场、房车销售展厅,并拓展至汽车零部件、汽车文化(如汽车博物馆、主题乐园)等领域,实现从“前端销售”向“后端服务”与“文化体验”的延伸,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
目前,蒸湘区正积极探索“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该区计划利用毗邻的雨母山核心旅游资源,实现客流互引、业态互补,规划建设房车营地,由汽车城提供租售服务;与本地院校合作创办国际汽车职业技术研学基地,将产业触角伸向教育与人才培养。
从顺势到乘势,再到借势,蒸湘区在推动杨柳汽车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这片产业林愈发茂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杨柳汽车城正以更加挺拔的姿态,迎接产业发展的崭新春天。(王新凤 龙青 胡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