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逞英豪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从决策出兵,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响第一、第二次战役这一阶段的战斗历程。

影片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内忧外患”为背景,朝鲜内战爆发,以前我们都说战火都烧到了鸭绿江边,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美军第七舰队已驶入台湾海峡,入朝美军还轰炸了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已经侵犯了中国领海领空。党中央决策层经过艰难抉择,最终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影片全景式详细呈现了志愿军入朝后的战斗过程,高层英明决策,指挥员指挥若定,战士英勇牺牲,换来了入朝伊始的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的艰苦胜利。
特别是在第二次战役中的松骨峰战斗中,三连150余名战士在无险可守的绝境下,将百倍于己的敌人死死挡在松骨峰下,整整八小时寸步不让,以血肉之躯为主力部队围歼敌军抢下了关键时机。影片镜头横向穿插了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在联合国发声的情节,伍修权代表中国控诉美国侵略行径并驳斥奥斯汀谬论,展现了新中国在外交舞台上的坚定立场,多维度地呈现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貌。

影片演员阵容强大,唐国强、王砚辉、刘劲等饰演的我国高层领导,张颂文、章子怡、王传君等饰演的“外交使团”,以及黄晓明、魏晨、陈飞宇、尹昉等饰演的志愿军军官及战士,都凭借出色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高度还原了战场的残酷,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志愿军与美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通过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了志愿军精神,让观众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影片人物众多,群像丰富,出场人物多达200多位,涵盖了领袖将帅、志愿军战士、外交人员、军工专家等各个层面,使个体命运和时代风云交相辉映,为观众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影片以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作为人物线索,让观众通过他的视角,走近每一个角色,使人物关系的展现更加自然流畅。影片中的人物既有英勇无畏的一面,也有平凡普通的一面。如38军军长梁兴初骁勇善战却因顾及减少伤亡耽误军机,刚参军的杨三弟会害怕轰炸声等,这些接地气的情节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影片战争场面宏大真实,剧组制作了25000套服装、10万多件仿真道具,1:1还原了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保证了实拍的质感。在拍摄“血战松骨峰”等战斗场景时,动用了多台摄影机和大量群众演员,展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惨烈程度。
影片的特效细腻逼真,光影、音效等特效制作细腻,在战争场景中,多采用冷色调和强烈的明暗对比,配合逼真的枪炮声、飞机轰鸣声等音效,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紧张;在表现情感场景时,则采用暖色调和柔和的光线、轻柔的音乐,营造出温馨或忧伤的氛围,凸显电影制作技术水准现代一流。
总之,观影的感觉大气磅礴,荡气回肠,让我们更加珍惜此后70多年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光。
《志愿军:存亡之战》:战火中的情感表达与英雄群像展现
《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陈凯歌执导“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承接《雄兵出击》的叙事脉络,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关键阶段,以铁原阻击战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与立体的英雄群像展现,谱写了一曲“史”与“诗”交融的英雄交响。1951年5月,刚经历一月激战的志愿军第63军临危受命,在铁原阻击两倍于己的“联合国军”4个师,12昼夜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断我退路的图谋,为全军转移赢得关键时间。
影片以李默尹一家三口的战场经历轨迹为情感主线,构建起家国同构的隐喻。军委参谋李默尹兼具战场指挥官的沉稳与父亲的温情,既参与铁原阻击战的全局部署,又始终牵挂儿女。他与儿女的亲情戏份,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温暖。女儿李晓送予哥哥李想的“死不了”小花,被珍藏在笔记本中,成为战士们对和平的向往;彭德怀托转的一块纸包糖,经李默尹、李想传到李晓口中,浓缩着战火中的亲情暖意。188师的李想率部死守阵地,战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李晓则从柔弱翻译成长为坚毅战士,她在前线唱响的《河边对口曲》,点燃了将士保家卫国的激情,彰显女性的坚韧力量。
影片有一个细节,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的小瓢虫道具前后呼应,体现象征寓意,瓢虫是五星红旗的象征,是被具象化的信仰。李想在影片开头面壁时就看到了瓢虫,它代表着李想坚决完成任务,为了人民和国家永恒和平的理想。在李想即将牺牲的最后一刻,他又一次看到了五星瓢虫,此时瓢虫寓意焦土尚存的生机,象征着他的理想已经实现,象征着自由、平安、阳光,李想最后如同瓢虫一样飞走了,寓意着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影片多样角色的成长弧光构成了鲜活的英雄群像。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曾因数据分析反对出兵,亲赴战场后,目睹战士们以抵近投掷等方式克服国产武器缺陷、炸毁坦克的壮举,彻底打破怀疑,其指导构筑的工事与陷阱为防御战提供关键支撑。松骨峰战斗幸存者孙醒患失忆症却不忘救人,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唤醒下恢复记忆,于铁原重寻自我。战损记录员杨三弟从青涩懵懂到勇持火箭筒冲锋,完成了战场蜕变。曾因怯懦幸存的杨传玉,主动请缨执行水库任务,以血肉之躯掩护战友开闸,实现了从胆怯到勇敢的涅槃。警卫员张孝恒以保护吴本正为最高使命,为摧毁敌坦克壮烈牺牲。
反坦克作战的智慧与悲壮成为战场高光。面对美军机械化部队,189师蔡长元实施“钉子计划”,将全师分散为200多个小阵地,以“人在阵地在”的信念迟滞敌军;188师则以挖水坑、摆“品”字形石阵、挖地道等土办法设伏,用炸药包、迫击炮对抗坦克,展现了志
愿军以弱胜强的智慧与勇气。
影片以小切口见大格局,融亲情、战友情、年轻的战士在战火中
成长为一体,让英雄群像有血有肉,在战火硝烟中彰显了抗美援朝的精神密码。
《志愿军:浴血和平》:有关和平的疑问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终章,《浴血和平》既是抗美援朝的胜利篇,更是一部关于和平的启示录。它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用细微的情感打动人心:战士们练习写字想给家人写家书,照相员杨三弟期待用镜头记录战友的笑脸,这些平凡的愿望与残酷的战争形成强烈对比,让观众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影片将旧中国的屈辱条约与停战协定并置,用烈士遗骸归国的现实画面呼应战场的牺牲,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如今的山河无恙,正是当年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的答案。
当《志愿军:浴血和平》片尾老年李晓站在烈士照片墙前,轻声说出“你们都回家了,真好”时,我忽然明白了影片贯穿始终的那个疑问——和平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守护?这个疑问,藏在李晓最初紧握的石头里,藏在林月明染血的钢笔尖,更藏在无数志愿军战士未曾回家的岁月里。
和平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礼物,更不是谈判桌上轻飘飘的承诺。影片用最真实的镜头告诉我们,和平是用血肉之躯浇筑的城墙,是战士们在炮火中用生命换来的答案。黄继光扑向碉堡时紧握的拳头,姚庆祥在中立区坚守纪律时流尽的鲜血,赵安南牺牲时漫天飘洒的“红花”,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没有战士在前线的英勇奋战,就没有谈判桌上的平等对话。当美军用6万页错误文件颠倒黑白,用“绞杀战”“细菌战”试图摧毁志愿军意志时,是上甘岭的战士们夺回地表阵地,是铁道兵在轰炸中抢通运输线,用实打实的战斗力让敌人明白:和平不是施舍,是打出来的尊严。
“打谈结合”是这部影片最深刻的叙事内核。它没有回避谈判桌上的博弈,更没有弱化战场上的厮杀——李克农带领代表团在158次大会、733次小会中死守底线,每一次据理力争的背后,都是前线战士用枪炮争取的筹码。当敌方代表在谈判中傲慢施压时,镜头总会切到战场:坦克在硝烟中冲锋,战士在雪地里潜伏,这种“谈不拢就打,打服了再谈”的叙事,清晰地揭示出停战的本质:不是敌人突然向往和平,而是志愿军的战斗力让他们不得不接受和平。片尾“三八线至今无大战”的字幕,正是对“靠战斗力赢和平”最有力的佐证。
影片中那些贯穿始终的人物,是解开“和平疑问”的钥匙。李晓从最初握着石头质问“这世界真的有和平吗”,到成长为谈判桌上沉稳交锋的翻译,她的蜕变里藏着一代人对和平的认知:从怀疑到坚信,从渴望到守护。林月明临终前将钢笔交给她,嘱托“替我看看没有枪声的春天”,这不仅是个人信念的传承,更是无数战士对和平的期许。吴本正为保护战友弟弟拼尽全力,孙醒在战场上始终保持军人的刚毅,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却有着最朴素的执念——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后人不再经历战争。这些人物让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了温度,也让“和平来之不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感可知的生命重量。

作者简介:
彭一三,1955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银行职员、中学语文教员、教育及文化行政部门公务员等职务。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曾任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师范学院、遵义电大、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客座教授。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其散文、评论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著有散文、评论集《生活的圈子》,主编纪实文集《红花盛开的地方》,参与主编《我的高考 我的大学》等作品。截至2025年10月5日,已通过“视频号“抖音”、“快手”、“美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文化多平台发布电影评论短视频系列108集,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影响。